本期投资提示:
看国内外汽车总量情况,23Q2国内乘用车产、批、零售数据持续改善,商用车逐步复苏,国外销量也有所增长。①乘用车,2022年末政策退坡导致的需求透支影响逐步消散,3月价格战带来的消费者受观望情绪也逐步打消,国内整体汽车消费需求呈现逐月改善趋势;同时,去年同期受疫情影响低基数。据统计2023年Q2乘用车产量/批售/零售分别为593.9/602.1/526.6万辆,同比+22.7%/+27.4%/+21.4%。②商用车,Q2国内商用车复苏明显,销量达103万辆,同比+40%。③海外,随着缺芯问题的进一步缓解,美、法、英、德国4-5月乘用车销量同比+15%/+15%/+13%/+16%。(来源:乘联会,中汽协,Marklines)
看国内乘用车销量结构性变化,自主、豪华表现优于合资,新能源高增继续,出口持续强势。
①Q2自主零售销量份额达49%,同比+5.2pct。Q2自主品牌零售259万辆,同比+36%;合资品牌零售189万辆,同比+3%;豪华品牌零售79万辆,同比+30%。Q2行业整体批发/零售表现亮眼,分别为602万辆/527万辆,同比+27%/+21%。②新能源乘用车高增状态延续。Q2新能源乘用车销售再度冲高,达204.1万辆,同比+60%,渗透率达34%。
Q2比亚迪、特斯拉、广汽埃安分别以34%/12%/6%的市场份额位列前三,长安、上汽等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分别实现125%/95%的同比增长,理想等新势力销量也在高速提升,新能源市场持续火爆。③出口市场持续强势,成为另一重要增长点。Q2乘用车出口89万辆,同比+93%,上汽、比亚迪、特斯拉出口排名前列。(来源:乘联会)
成本端,原材料价格继续回落,海运费也处于低位震荡。23Q2钢材/铝材/塑料/橡胶/玻璃等原材料价格与23Q1环比-9.7%/-1.5%/-3.7%/-3.6%/-0.5%;镍/钴/碳酸锂等电池原材料价格与23Q1环比-14.2%/-11.7%/-36.6%。我们自建的传统车原材料价格指数同/环比-15.6%/-6.1%;新能源车原材料价格指数同/环比-28.5%/-19.1%,原材料成本的下降将有利于供应链的盈利恢复,同时也为主机厂降价刺激需求提供基础。Q2海运价格维持低位震荡,同/环比-46%/+11%。汇率方面美元欧元继续升值,相较于3月31日,6月30日美元升值5.2%,欧元升值5.1%。(来源:Wind)?综上,Q2行业整体景气度回暖,自主、新能源的崛起则更为亮眼;海外需求稳定、运费维持低位、汇率的提升也将利好出口企业;原材料价格的回落也为供应链盈利恢复提供正向贡献。具体看:
(1)整车:Q2单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上汽集团(173%~201%)、比亚迪(133%~169%)、吉利汽车(1%~14%,半年报)、长城汽车(-72%~-67%)。
(2)零部件:①Q2净利润同比增长100%以上:保隆科技(401%~457%)、银轮股份(150%~183%)、继峰股份(127%~134%)等;②净利润同比增长50%~100%:
爱柯迪(56%~72%)、贝斯特(57%~95%)等;③净利润同比增长0%~50%:
双环传动(35~50%)、科博达(30%~39%)、精锻科技(8%~23%)、华阳集团(7%~18%)等;④净利润同比降低:南方精工(-63%~-40%)等。
投资分析意见:政策环境友好,但需求复苏波折。要把长板做长,提示我们进一步把握优势产业及环节的确定性机会。整车推荐比亚迪、长安,关注理想。新能源供应链受益于主机厂配置内卷,增收增利趋势明确。建议关注具备国产替代、降本增效能力的公司,包括英搏尔、爱柯迪、星宇股份等;以及智能化、舒适性配置公司,包括保隆科技、继峰股份、科博达等。而在商用车领域,新能源大势已成,建议关注瀚川智能(机械)、蓝海华腾等公司。
核心风险:部分环节供应链安全风险、国内终端销量复苏不及预期、原材料涨价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