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烟草专卖局发布《电子烟管理办法》,并将于5月1日起施行,我国电子烟行业发展迎来新的里程碑。业内认为,合规化是行业发展的好机遇,将倒逼企业进行升级换代,并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与《电子烟管理办法》同日发布的《电子烟》国家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电子烟国标”)处于“正在审查”状态,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显示通过率已超92%,离正式出台仅一步之遥。业界预期,电子烟国标有可能在5月之前生效,与管理办法共同配套实施,开始对电子烟行业进行合规监管。
值得注意的是,二次征求意见稿与2021年11月的第一版相比,变化颇大,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雾化物设计不应对未成年人产生诱导性,不应使产品特征风味呈现除烟草外的其他风味。二是雾化物应含有烟碱。使用电子烟烟液的电子烟烟具和烟弹应具有封闭结构,防止人为填充。使用电子烟烟液的电子烟烟具和烟弹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不应出现漏液。三是电子烟烟具应具有防儿童启动功能和防止意外启动的保护功能。四是可添加物质从122种减少为101种,但增加了2个凉味剂和1个甜味剂。
3月11日发布至5月1日实施,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行业要完成重建,难度不可谓不大。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较量中,电子烟产业链相关各方如何应对?
行业困惑:怎么办?
“这几天一直在和客户沟通,问接下来订单是否有变化,你们打算怎么办?结果不少客户反问我的建议‘我们应该怎么办’?现阶段大家都比较迷茫,相互打听,没有清晰的思路。”一知名烟油生产企业负责人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
烟油作为电子烟产业链的上游,也是电子烟的核心材料,在此次新规中,受到的影响最大。与2021年12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3月11日公布《电子烟管理办法》明确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同时电子烟国标二次征求意见稿对于雾化物添加剂临时许可使用物质也从122种减少到101种,这两大变化对烟油生产商来说充满挑战。
多数电子烟生产企业都位于深圳宝安区、东莞长安镇,受疫情影响,国内电子烟产业链和供应链上周停工一周,本周刚有部分白名单企业开始复工。前述烟油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工厂目前在手的果味烟油订单量没有收到通知改变,开工后会继续生产交货,但预期品牌方接下来的订单量会变少,毕竟五一后就只能销售烟草味的烟弹了。
“在国内口味确实是个挑战。但要相信我们自己的专业,用不了多久,是能做出一些市场相对能接受的产品的。”他表示,目前他们正在探索研发符合要求的新烟油,但国家标准尚未最终落地,添加剂会否再进行调整,仍要继续等待。
现有的烟油需要备多少货,如何开发符合监管要求又能被大众接受的新产品……这些问题令他困扰,但实施细则和国标均未正式出台,空有想法也无从下手,新规又将在一个多月后正式实施,他坦言当下非常困惑,却只能干着急。
这是当下大多电子烟人的普遍感受。刘先生是电子烟行业资深从业者,他向记者表示,现在所有的电子烟企业都面临的困惑是:老产品怎么销售?新产品怎么生产?留给大家思考的时间不多了,5月1日成为最后的时间窗。
业界呼吁适当延长过渡期
记者了解到,虽然《电子烟管理办法》5月1日起正式实施,但是目前尚缺配套细则,如许可证申请流程、产品检验检测流程、一线门店由专卖店切换至集合店方法等等;此外,一线零售从业者也还在等待指引,也需要更多时间完成申请流程、清理库存等工作。
另一方面,《电子烟》国家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发布后,企业研发、生产符合要求的产品也需要相应的时间,如升级优化雾化杆、推出符合要求的产品,均难以在40多天内完成。
刘先生认为,此次电子烟新规变化颇多,烟杆烟弹等核心部件都要重新研发,此外还新增了审批的要求,从电子消费品的通用规律来看,一个新产品的推出至少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这意味着如果严格按照5月1日这个时间来实施的话,很可能从5月到8月,至少一个季度的时间,市场上是没有电子烟产品可以卖的,因为老的产品不合规,新的产品没出来,大批一线零售店主、行业上下游人员可能面临在2022年下半年“无货可卖”。
电子烟行业专家、蓝洞新消费主编陈中向记者表示,行业非常欢迎有关部门监管,这样可以使得行业有长远的规划和发展,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当前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尽快出台各种执行细则指引,方便各环节参照执行,同时希望给行业和店主相对宽松的缓冲期,过渡消耗完库存,有足够时间升级国标产品。”
近日,蓝洞报道称,目前已经选定了4家电子烟品牌在广东惠州和福建厦门进行监管试点,主要测试配送、定价等实际执行细则,测试后的相关经验将用于全国监管。“是有可能的,等试点成熟之后再向全国铺开,是比较稳妥的做法。否则,5月1日全国施行,对电子烟行业的承受力是比较大的考验。”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表示。
新规下行业开启新一轮洗牌
据电子烟行业委员会统计,2021年,国内电子烟制造及品牌企业超过1500家,电子烟零售网点超过19万家,电子烟供应链及周边服务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