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放大镜下的中国生物创新药产业
时间:2022-03-23 20:59:45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上市生物创新药企业近来频频破发、资本市场上出现低迷,不少投资机构望而却步。生物创新药企业一会儿受资本热捧喷薄而发、扎堆出新上市;一会儿又在股市上折戟沉沙、接连破发。

记者近日走访了部分有代表性的生物创新药企业:国内新药研发投入资金名列前茅的企业——恒瑞医药、中国第一个获批生物创新药的生产企业——贝达药业、中国做原创新药并填补国内空白头部企业——亚盛医药等企业和一些行业专家,调研创新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背后原因。

上市生物创新药企频频破发背后

2021年下半年至今,越来越多的国内上市生物医药科技企业遭遇破发。去年12月底,已在美国、香港地区上市的百济神州登陆科创板当天即破发,股价下跌16.42%。今年1月科创板生物药企亚虹医药、迈威生物上市当天破发。据一互联网医药平台的不完全统计,去年港股上市了34家药品和生物科技企业,其中24家破发。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创新药企破发及其在资本市场低迷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人大量集中投资“跟随创新”项目,药品上市后陷入恶性价格战,企业商业化结果无法达到资本预期。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创新药企不被资本市场看好。

“和前几年不同了,现在创新药估值太高了,我们不敢投。”国内一家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人告诉记者。“很多投资人出现了观望状态。”创新药研究机构“同写意论坛”创始人程增江博士告诉记者,破发还产生了多米诺效应,“过去投创新药都从临床二期或三期(新药上市需要经过一、二、三期临床试验)才介入。现在如果到临床三期再投资的话,一方面估值太高了,另一方面未来创新程度加大、获批风险大大提高。因此,投资的一个趋势是把投资向研发前期转移,比如临床一期、甚至更早的化合物开发阶段。这样投资时估值低,风险降低。”

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国产创新药发展

生物创新药在全球都是朝阳产业,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能解决患者无药可医。10多年前,我国99%都是仿制药,基本上没有真正的创新药。“2011年,我国第一个创新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凯美纳上市前,两个同类进口药一个月治疗费用分别是1.65万元、1.98万元,很多国内患者无力负担。凯美纳上市后定价比进口药低30%至40%,降低了患者的负担,带动了进口药降价。此外,凯美纳上市后为惠及更多的患者,采取了免费赠药的方式。”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说,发展创新药对患者、对节约国家医保资金、对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既要有新药,还要有能让老百姓用得起的新药。”国家药监局相关人士说,只有创新才能研发出更多的质量高、疗效优的新药好药,才能使更多的新药好药在中国上市,满足公众用药急需。据悉,国家相关部门从2015年开始每年都出台鼓励药品创新的政策。

目前纳入医保药品目录的创新药品种数已达到119个,而且首次入选的创新药品平均降幅基本都在50%以上,越来越多的患者受惠于进入医保的创新药。我国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创新药产业从空白做到了快速崛起,药品管理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本土原创新药也开始走向国际,填补了市场空白,满足更多患者的需求。

资本助力生物创新药产业快速发展

“如果没有持续稳定的投资,他们难以为继。”程增江说,由于生物技术创新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较弱,主要依靠社会资金支撑新药研发。

“业内和港交所反复沟通生物创新药的情况,推动了港交所出台了18A规章(放开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的上市规则),希望更多资金关注国内创新药产业。”亚盛医药董事长杨大俊告诉记者,2017年香港证券市场18A出台和2018年上海科创板对生物医药上市规则的放开,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推向了投融资市场。据统计,2015年以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累计融资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

在资本的助力下,整个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相关报告和数据显示,港交所目前一共有48家生物科技公司满足18A规章上市,这些企业总市值达到7374.3亿港元;近三年共有8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登陆科创板。“十三五”期间,我国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位,1000余个新药申报临床,47个国产创新药获批上市,较“十二五”翻一番。

据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主任孔繁圃介绍,2021年,国家药监局审评通过46个创新药,其中有5个同类首个(Firstinclass)药品获批上市,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倪乾说,苏州工业园区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1983家,2021年上半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684亿元、保持超过20%的增幅。

“跟随创新”项目过多产品陷入价格战

创新药企业在井喷式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有的投资机构一口气投十家研究同一抗癌靶点的企业。”业内人士说。据介绍,前几年我国100多家企业投入研发PD-1(一个抗癌靶点)产品,药品同一时期上市。“内卷式竞争不只是发生在PD-1抗体领域,其他靶点也存在。”恒瑞医药相关人士说。红杉资本合伙人沈南鹏在今年两会上指出,当前我国的新药研发主要通过“跟”“改”“买”等路径,集中在已发现已验证、研发失败率低的跟随创新层面。

中科院院士陈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