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对于零售的讨论络绎不绝。一方面,大润发等传统零售经历闭店潮、盒马等新零售业态前路不定,另一方面,以抖音、小红书为代表的直播电商、内容电商日趋火热,逐步侵蚀传统平台电商的生存空间。零售的业态正在经历变革。
近日,在长江MBA举办的智能时代未来领袖的商业必修课上,云南白药首席商务官赵英明分享了对零售行业的观察。他在32年的零售业职业生涯中历经百货公司、购物中心、电商和产品端等业态,他表示,“一切零售形态底层变化的逻辑都是效率。”
在他看来,今天中国零售所推进的每一步都是人类在零售领域探索的第一步,而新零售的本质是过去对单位空间内人货效率匹配的追求到今天对单位时间内人货效率匹配的追求,未来将在AI发展的推动下从空间时间的对立关系逐渐走到时空效率的统一。
“零售业态的每一次变化,新一代跟旧一代之间都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共存关系。”赵英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追求新业态的红利当然是好的,是潮流,但即便是你固守在传统业态,只要能够发挥业态优势,贡献价值,依然有存活的机会。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形成核心能力以及有没有不甘退下牌桌的决心。”
传统零售需要转型去年8月,上海老牌百货公司上海太平洋百货关闭了其在上海的最后一家门店。这个曾经在中国零售市场风靡一时的品牌走向闭店,令消费者感慨,“这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曾经,这是我们中国百货零售人心中的圣殿。”赵英明回忆道,“在这我们学会了什么叫pop挂旗,什么叫L架,什么叫T形架,品牌怎么宣传。”
而太平洋百货的闭店只是我国传统零售业困境的缩影。近年来,我国传统零售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电商的崛起和消费者购物习惯的转变,使得许多商超因亏损或租约到期而被迫关闭,线下零售市场似乎陷入了一片萧条。
2022年,实体零售业经历了尤为艰难的时期,总计有近240万家门店关闭。这一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部分品牌和企业本身就处于衰退之中,而疫情则加速了这一过程。
据统计,2023年至今,大润发至少有13家闭店或宣布闭店;多地家乐福门店出现经营困难,累计150家门店关闭;沃尔玛至少关闭了19家门店,其中15家为10年以上的老店。
百货同样是重灾区,据联商网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国范围内至少有21家百货商场停业闭店,包含太平洋百货、永旺、百盛、解百、大洋百货、新世界百货等曾经火爆一时的知名百货。
在电商崛起的背景下,传统零售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电商平台以其便捷的购物体验、丰富的商品种类和较低的价格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近期内容电商的高速兴起缘于它更容易激发并满足消费者需求,实体门店的客流量逐渐减少。
赵英明总结称:过去的传统零售业,空间的“位置”决定了流量的数量与质量,追求的是单位空间内人货匹配的效率;线上零售业,无论是平台电商还是内容电商,追求的是单位时间内人货匹配的效率。
“生产中降低成本最重要,供给的时候提高效率最重要,销售的时候提升体验最重要。而线上企业强于成本,强于信息,线下企业强于信任,强于体验。”赵英明表示,未来的世界一定是线上线下的综合,既综合了线上的成本和信息传输的能力,又综合了线下的体验和建立信任的能力。
“没有线上的线下,会使得效率低下;没有线下的线上,一定是无源之水,很难建立认知。”赵英明向记者表示。
新零售需要技术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这个概念并不新鲜。早在2016年,阿里巴巴就提出了新零售战略,探索打通线上线下的新模式。在后续的几年中,阿里相继收购了银泰百货、苏宁易购、三江购物、高鑫零售、百联集团等公司股权,还孵化了新物种“盒马”。
起初,新零售确实带动了阿里业绩的快速增长,但在零售业面临结构性转型的当下,这些业务的发展却不达预期。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包括高鑫零售、盒马、银泰等业务的“所有其他”实现营收470.23亿元,同比下滑7%;净亏损31.72亿元,同比扩大87%。
近日,盒马由于物业合同到期、个别商场不景气等原因,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会关闭6-7家门店;此前还有消息称,阿里正寻求出售旗下大润发、银泰等资产,以便于剥离处于亏损中的非核心部门,将公司发展重点转向电子商务“核心盈利部分”,优化资源配置并聚焦核心业务。
在财报会议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表示,资产负债表上依然有一些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这些也不是我们核心聚焦的,如果能够完成退出的话,也是非常合理的。”不过,他也表示,考虑到当前市场情况,退出需要时间慢慢实现。
不过,虽然阿里在减少新零售业务上的投入,赵英明认为,线上线下结合的天网地合的时代仍是未来零售业的走向。
“阿里今天的瘦身计划,是一个更关心当下经济指标的短期策略,但是如果从未来零售业长远发展来看,一定是线上线下的全面融合。”赵英明向记者表示。
但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和平衡并非易事,背后是线上线下业务属性的截然不同。
赵英明举例道,线上企业的思维路径是通过共性的建立拆分出来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