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是吃吃喝喝,“逛春”的日子。
有人远离家乡,到异地去感受春节民俗,也有人就在家附近,好好感受了当地过年的风俗。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前往广东佛山、云南大理和重庆。春回大地,是佛山花市里人来人往的热闹,是大理白族村落庆典的“人神共乐”,也是重庆街头各式各样的“地摊经济”。
在佛山,早在腊月十五前后,大小花市就陆续开张,有时候一条街上百米,花挨着花,盆连着盆,一眼望不到头。
在大理,白族本主节规模宏大,场面壮观,气氛热烈,风俗礼仪传承千年古风,堪称大理白族民俗一绝。
在重庆,开设了众多的“春市”,除了不变的喜庆年味,还多了现代化城市的年轻气氛,赋予了这一传统节日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个春节,让我们迷醉的并不仅仅是美食和美景,而是人和人之间的连接、这块土地上共有的情感和记忆。
佛山花市:快赶集去佛山位于珠三角,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典型的三角洲河网地区,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贯穿全境。由于天气温暖、水资源丰富,在春节前后,佛山各种鲜花,比如年桔、蕙兰、水仙花、银柳、桃花、蝴蝶兰、腊梅等等争奇斗艳,因此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岭南风俗——花市。
早在1月底2月初,我就发现佛山很多地方形成了小集市,主要是卖花为主,也有不少新年用品。
比如,在佛山南海区桂城中学旁的一条街上,各种各样的鲜花蔓延超过100米,多位摊主和前来购买鲜花的市民们讨价还价,很多人会带着一个小拖车,把自己看中的花一口气买回家。
到了2月5日,经过几天试运行,佛山市禅城区一个大型花市正式开张迎客,我也在2月6日前往文化公园这个大型的花市。
一进入花市,就被热闹的氛围所吸引。数百个小摊子按照秩序排好,顶棚为粉红色、黄色或者橙红色,手工糕点、印尼咖啡、鲜榨椰子汁、坚果酥、章鱼小丸子、雪梨汤、老北京爆肚、叉烧排、铁板章鱼、西藏牦牛肉等各式小吃应有尽有,此外还有卖过年用品、佛山特色工艺品(比如小狮子)等等。
而在花市,最重要的就是卖花的地方,我在市集中看到,一长排20余家卖花的小摊子排成一溜,旁边还有不少卖花的摊子散落在各地。这些卖花的摊子几乎都是黄色顶棚,居民如果过来卖花,可以“精准定位”。
“靓啊,很靓啊。”一位摊主拿着手中的鲜花,向旁边一位居民兜售着。而一位老人拿着拖车,放上两盆自己喜欢的鲜花在慢慢地拖回家里。
如果到了大年二十八之后,因为很多摊主准备收摊或者回乡,到佛山花市还有捡漏的可能。平时卖58元一盆的金桔,可能25元就能拿到手,而一束腊梅可能只要5元。
“我们要回去贴春联,准备过年了。”一位摊主说。
对于佛山居民来说,在这个春节,吸引他们的可不仅仅只有花市,书市、杂物、美食等集市也不少。我就去逛了禅城区有名的先行书店的门口小书集,以及岭南新天地的晓市集。人们坐在书店前的小桌子旁看书、喝茶、吃点心,到晓市集买点心怡的手工艺品,有自己做的纽扣,自配的香氛等等可爱的小玩意。
而无论是哪个集市,我发现人间的烟火气都非常浓。大家观景、游玩、购物,并和吃吃喝喝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岭南休闲度假风格——做事不着急,先喝碗茶吧。
大理白族本主节:共欢乐过年,每年都能召唤到一个个外出的人们回乡来。从小到大,我都觉得过年才是过去一年的终结和新一年到来的标志。
我的老家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除了吃团圆饭、贴春联的“常规操作”外,还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习俗。
比如世代居住在怒江大峡谷中的傈僳族有一种传统习俗——春浴,亦称“澡塘会”。而在云南楚雄,铺松毛是当地的主要年俗之一,象征新的一年清洁平安。另外,就是杀年猪,我们云南人也叫吃杀猪饭,这是不论城市还是乡村,不论什么地理位置,过年期间都必不可少的一个年俗。
今年春节期间,大年初四那一天,我去了云南大理市,好好体会了一下白族的本主节。在大理,每个白族村落都有自己的本主节,大理白族信奉的本主名目繁杂,有传说中的神,也有历代的统治者,还有忠臣、孝子、烈女节妇及少量的自然神等,人们感其事迹,尊崇英雄,奉为本主。
清晨,舞龙表演拉开庆典的序幕,巨大的龙在村庄的街头舞动,预示着吉祥如意的到来,而紧随其后的霸王鞭队则为人们带来了风调雨顺的祝愿。
在本主节的起驾、出巡仪式中,本主和配神被安置在特制的神轿或彩车中,由长龙般的仪仗队伍护送巡游进村。路上,家家摆香设贡,鞭炮鸣放以示欢迎。
接下来,本主和随从诸神会被安置在村中广场事先搭好的“行宫”彩棚内。此后的几天,广场成了村民祈祷、烧香、唱念诵辞的活动中心。同时,各种娱神活动如狮舞、龙舞、音乐演奏、歌舞表演等在广场上精彩上演。戏台上,地方戏剧演员为大家呈现各种精彩节目,让人神共乐,留下美好的回忆。
在大理,喜洲镇中央祠堂本主节、周城本主节、古生本主节、龙龛村本主节……不同的村庄供奉的本主不同,但都有一套基本固定的本主节程序,即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