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圣诞跨境电商消费旺季来临,越来越多跨境电商却在“严阵以待”。
“相比传统的欺诈风险,平台用户政策滥用所带来的损失甚至更大。”一位跨境电商企业经营总监向记者透露。
他所说的平台用户政策滥用,主要是指众多消费者滥用跨境电商平台制定的宽松退货退款、优惠促销等措施,以未收到商品、产品有瑕疵等理由拒付或要求退款,导致跨境电商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电子商务欺诈和风险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Riskified发布最新报告《政策滥用及其对商户的影响:2023年全球参考基准》(下称《报告》)指出,67%受访跨境电商企业表示他们从退货处理所收回的金额不到退货商品总价值的一半,尤其在年底大促与购物旺季期间,平台用户政策滥用状况往往更加“高发”。
上述跨境电商企业经营总监指出,平台用户政策滥用,甚至已影响跨境电商企业与跨境电商支付服务商的合作关系。具体而言,当跨境电商企业频繁遭遇因平台用户政策滥用与欺诈行为,一些跨境支付提供商就会调低这些跨境电商企业的信用评级,拒绝向后者提供跨境收付款服务。
Riskified指出,跨境电商平台用户政策滥用问题正在进一步恶化,逾90%受访电商商户正在承担因政策滥用带来的巨额损失,严重影响他们的盈利能力。但与此同时,这些电商商户又不得不继续提供相对宽松的退款退货措施,以此获客留客促活并提升业务规模。
面对这种“自相矛盾”的困局,如何构建针对防范平台用户政策滥用的反欺诈风控系统,显得尤其关键。
“这恰恰是众多跨境电商企业的一大短板。”一位跨境电商支付服务商向记者直言。他们调研发现,多数跨境电商仍采取人工审核方式处理大部分退款退货等要求,导致企业无法准确识别哪些用户可能在滥用平台用户政策“牟利”。与此同时,众多跨境电商企业也缺乏能识别与及时处理欺诈、平台用户政策滥用问题的自动化系统。
Riskified亚太地区负责人TasneenPadiath向记者指出,若要解决这项短板,众多跨境电商企业需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引入自动化和身份智能识别的解决方案,快速识别并处理欺诈行为和平台用户政策滥用;二是进一步提高用户历史购物或退货信息等数据的透明度,更好地监测与管控欺诈与平台用户政策滥用风险;三是分析现有的客户经营措施,找出那些能引发欺诈或平台用户政策滥用行为的潜在漏洞,并及时堵住它;四是设立专门部门监控退货,或分析客户数据是否存在可疑行为,协调各部门共享数据迅速处理。
在她看来,随着中国跨境电商企业积极出海,他们需接受全球不同地区的差异化支付方式,比如德国消费者习惯使用未结清发票,巴西消费者喜欢货到付款,法国民众喜欢借记卡支付等。因此中国跨境电商企业在出海过程需进一步降低由欺诈、平台用户政策滥用所造成的各种拒付风险,进一步巩固企业与跨境电商支付服务商的合作关系,以便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场。
平台用户政策滥用日益影响跨境电商企业盈利能力为了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场创造更大业务收入,近年众多跨境电商企业与跨境电商平台纷纷推出相当宽松的退款退货措施、力度较大的促销活动等。
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些平台用户政策却给他们带来新的业务损失烦恼。
记者获悉,当前用户滥用平台用户政策的手法,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
一是退货措施滥用,即消费者利用商家的退货政策,以不正当的理由反复退货,或将用过的、或损坏的商品当作新产品退货。
二是INR(声称未收到货)滥用,具体表现在某些客户谎称没有收到商品。以此为由要求退款或换货。
三是促销活动滥用,有些用户会在单次购物使用多个优惠券代码,或创建多个新的电子邮箱,以享受“新客户”的购物优惠或其他奖励措施,但当他们获得“廉价”商品,往往会选择高价转售牟利,或在领到平台奖励后,利用平台漏洞选择退货(只为赚取平台奖励)。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欺诈行为的始作俑者是不法分子,多数平台用户政策滥用者都是普通消费者,他们往往基于“用完就退货”、“薅羊毛”、“低买高卖转售商品获利”等心态,滥用跨境电商平台/企业的众多用户福利政策
TasneenPadiath告诉记者,用户政策滥用给平台造成的损失,正日益加大。据Riskified统计,平台用户政策滥用所引发的欺诈行为,给电商产业或已造成1000亿美元的损失。众多受访的电商企业表示,只有不到50%的商品在退货后可以重新上架;约2/3受访电商企业发现他们能收回的金额不到退货商品总价值的一半,原因是在退货流程里,电商企业不但赚不到钱,还需支付额外成本,包括处理退货申请,退货所涉及的拆包、检查、重新包装、重新安排物流运输等费用。
她告诉记者,尤其在通货膨胀和节假日跨境电商消费高峰时期,平台用户政策滥用的状况会显著增加,给跨境电商等行业造成更严峻的业务损失。
多位国内跨境电商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他们在拓展海外市场时,也发现平台用户政策滥用所造成的损失日益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全球不同地区的平台用户政策滥用特点不一,若中国跨境电商企业不尽早做好针对性的反欺诈风控准备,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