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超市”,你逛过吗?
将一宗宗地块信息摆上“货架”,企业在线挑选,看中即可“下单”……自去年6月,海南“土地超市”正式上线以来,这一“商品”为土地的网购平台,正成为企业家们来琼投资时的“必备神器”。
截至今年6月15日,“土地超市”已成交343宗,共17126亩,成交总价款达341.55亿元。
数据之外,市场反响究竟如何?“超市”运转是否顺畅?土地交易“超市化”,给企业、政府带来的变化又有哪些?第33个全国“土地日”暨“土地超市”上线一周年之际,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一场沉浸式“探店”。
“云选地”,省力
精准配对,变“项目等土地”为“土地等项目”
再过不到4个月,东方市东方大道北侧的福耀安居房项目主体建筑将全面封顶。项目投资方、海南易安居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宏清晰记得,去年8月,项目准备找地、拿地,正好撞上疫情。
要知道,找地、拿地通常是项目落地过程中,最耗时费力的环节之一:先得找到合适的地,再挨个到各部门了解地块征收、规划、供地等信息,之后还要等征地完成、挂牌出让……
整个过程动辄一年半载,加之受疫情影响,很多工作无法线下开展。
既然线下不方便,那线上呢?得知海南开了家“土地超市”,张宏当即体验了一番——
用手机打开“土地超市”,依次选择“一级市场”“东方市”“居住用地”后,“货架”上出现多宗符合条件的待供应地块。一一点开,仔细比对地块区位、规划指标、基准地价等信息,并通过三维实景浏览土地影像后,他将最心仪的一宗地放入了“购物车”。
“各种地块信息一目了然。”张宏说,从“云选地”“云看地”到拿地签约,再到项目正式开工,最终整个过程仅花了4个月,顺利实现“拿地即开工”。
项目要落地,首先得有地。产业升级扩张,土地同样是面临的瓶颈之一。
“去年,我们启动了高端智能加工制造中心项目。”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民说,该项目总投资达6.9亿元,投资、建设规模大,用地空间却显得“捉襟见肘”。
项目建设等不得。刘文民当即找到当地政府和资规部门寻求帮助,但这一次,后者没有直接“出手”,而是向他推荐了“土地超市”。
“其实根本不必四处打听,也不必找中介,全省所有进入交易环节的建设用地,都在‘土地超市’里。”海口市资规局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科副科长吴国相说,哪里有地,“土地超市”最清楚。
去年底,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旁的一宗工业用地被摆上了“土地超市”的货架。“这宗地刚好符合我们的需求。”刘文民第一时间“下单”,通过参与公开竞买,顺利拿到该宗地的使用权,“用地问题解决后,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目前主体建筑已封顶。”
从“不找市场找市长”到“不找市长找市场”,刘文民的心态转变,代表不少企业。“以前很多土地信息不公开,企业尤其外地企业,怎会知道哪里有合适的地”“最怕的就是地拿了,却发现不符合规划,或存在拆迁等问题”……采访过程中,企业家们反复提及两个关键词:信息差和土地“带病”出让。
省营商环境建设厅也曾梳理分析过海南营商环境问题受理平台上的问题线索,发现土地规划类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是最为集中、最难解决的营商环境问题之一。
“土地超市”的建立,正是为了系统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用地难’的问题,可以说是‘项目等土地’和‘土地晒太阳’的现象并存,一方面企业不知道哪里有地,一方面政府自身家底不清。”省资规厅厅长李东屿说,“土地超市”推动各类土地信息统一归集、统一发布、统一交易,实现土地信息的公开透明与土地利用的集约高效。
但也并非将所有土地一股脑全搬进“超市”。
“所有进入‘超市货架’的建设用地,都是符合规划、土地权利清晰、安置补偿落实到位、具备动工开发所必需条件的‘净地’,由此保证经营主体能拿到的土地都是实实在在、立马可用的地块。”李东屿说。
公开发布、精准配对、依法交易,“土地超市”由此推动供需双方高效衔接。
截至6月15日,“土地超市”平台累计成交343宗,共17126亩,成交总价款341.55亿元,有效解决“有项目没土地”“有土地不知晓”的问题,逐步变“项目等土地”为“土地等项目”。
备货量,够足
“货架”上不仅有土地,还有海域等自然资源产品
既然是“超市”,最关键的当然是保证货源充足。
168宗、约7000亩,711宗、约35927亩——两组数据分别是“土地超市”上线之初和如今的备货量,对比之后会发现,“上新”动作可谓不断。
“货”从哪来?去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土地超市”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将政府已完成收储的土地、符合规划和“净地”要求的批而未供土地、依法依规收回且具备新供应条件的土地等,全部纳入“土地超市”。
但事实上,长期以来,不少市县对自身“家底”并不清楚。
“为摸清存量建设用地底数,我们特地聘请了国内科研院校的技术团队,将空间规划、土地储备、项目审批、产业发展等融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