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中心挖掘出新的空间属性
成为多元生活方式的提供者
6月11日,“不存在青年艺术节”在南京龙湾天街展出最后一天,一位湖州的游客下班后匆匆赶来时,工作人员已经在打包作品、收拾展区了。遗憾之下,双方只能相约下次“再见”。
南京是“不存在青年艺术节”的第三站,由于积累了一定粉丝,不少人是从其他城市特意赶来的。“本站八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首次在南京展出,他们也有不少粉丝专门过来。”策展人虞媛媛表示。
但更为虞媛媛所惊喜的是粉丝之外的那群观众,他们并不是艺术节的深度爱好者或艺术家粉丝,只是单纯被艺术的氛围所感染,来到这里打卡。这意味着,她“想让艺术深入到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里”的目标,正在慢慢实现。
远道而来和随便逛逛
“不存在青年艺术节”在6月3日达到了人流峰值6.2万,虞媛媛在现场和观众聊了聊,发现80%的人都是在小红书上看到了其他人的打卡笔记,或是在商场逛街时不经意地撞见展览,现场买票进来看看。
艺术节的观众大多分为两类,一是远道而来把活动作为目的地的粉丝,二是随便逛逛时临时产生兴趣,当作消磨时间的一种选择。而这一次,后者明显变多了。
“艺术对很多人来说是疏离的,但我希望通过艺术节这样的载体,让艺术变得更加有亲和感,让观众在日常逛街时就能偶遇艺术的氛围。”虞媛媛说。
虞媛媛介绍,之前的两次展览都落地在创意园区,几乎所有的观众都是第一类,圈层壁垒十分明显。即使在线上社交平台推广宣传,仍然很难触达到艺术爱好者之外的群体。这次之所以选择在购物中心,也是看中了线下商业体的自然客流和烟火气。
有意思的是,这些“自然客流”在偶然间接触到类似活动后,很可能会突然激发兴趣和热情,甚至养成新的爱好。同一时间在武汉白沙天街展出的“壁上丹青”国风壁画展,很多粉丝意犹未尽,但对有新鲜感的路人来说,却成了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微型窗口。相较于大型展览,这能触达到更多圈层外的普通客流,无形中就降低了普及的门槛,有机会让更多人对其产生兴趣。
策划“壁上丹青”的冯婷婷提到,基于强大的文化自信,现在的年轻人愿意为国风这样的兴趣爱好倾注热情和心血;另一方面,他们也愿意接受“被动种草”,重视体验和分享,在意消费的社交属性。
这种“为爱投资”和“开放多元”叠加在一起的矛盾属性实则很好理解——“我还不知道我爱玩什么,你可以‘安利’给我,一旦我真的喜欢,我愿意买单。”
线上社交平台的分享和线下的体验都可能引发“被动种草”。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线下活动落地,消费者期待面对面的体验分享和人潮汹涌的澎湃氛围。而当这些活动选择进驻购物中心等商业体,就是它们主动向“圈外”客流迈出的重要一步。购物中心也因此成为“种草爱好”的集合体,挖掘出新的空间属性。
今年“66天街欢抢节”,龙湖商业在全国各地多座天街和星悦荟项目中,举办了超过100场“城市惊喜派对”,艺术节、书展、运动会、露营季、音乐节……它们一方面是氛围的营造者,以热热闹闹的商业活力点燃消费者的热情;另一方面展现出多种生活方式的选择,通过活动建立的情感连接,潜移默化地在消费者心中留下记忆点,进而引导生活风尚。
成都地区滔搏超级品牌日活动中,商场和品牌联合在成都西宸天街、滨江天街两处玩了两天的“匹克球多人竞技赛”。和去年的飞盘一样,匹克球是个小众运动,因其运动量适中、对场地和人数要求不高的特色,今年开始在一些小圈子里流行。成都两场竞技赛结束,召唤了不少匹克球爱好者参加,也吸引了很多甚至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的新人。有一位消费者只是前一天在西宸天街“惊鸿一瞥”,第二天便特意带着孩子到滨江天街深度体验了一番。又一次“被动种草”悄然发生。
从生活方式到情绪价值
“随便逛逛,被种草了”其实是线下商业体最原始的功能之一,只是以前种草的大多是商品,促使消费者临时产生购买决策,发生消费。而随着不断迭代升级,线下空间可种草的东西极大丰富,从商品消费、兴趣爱好,进化为种草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甚至情感需求。
究其原因,线下商业体作为触达消费者的最前端,兼具“面对面”的距离优势和“深度体验+现场互动”的空间优势,才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
“壁上丹青”和“不存在青年艺术节”都设置了和观众的互动环节,前者可以现场涂鸦,作品可选择带走或留在墙上;后者则专门在一面墙上设置出生活问题与答案,邀请观众留下自己的答案,最终形成一面“千人共创”的艺术品。
展览和观众会互动,观众之间也会彼此互动,当懂的和不懂的、会玩的和不会玩的凑在一起,观念的碰撞和互通会自然发生。
这个过程中,消费者的情绪和观念得到充分交流,最终收获的不只是“看了哪些艺术品”,还有看不见的情绪价值。甚至在活动中,收获志同道合的伙伴。“种草爱好”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消费者可以在线下逛街时发现露营、读书、看展的有趣之处,更重要的是商家和消费者、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在共享生活方式和态度,再造情绪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