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月前的2022年双12首日,李佳琦所在的直播机构美腕上线了第三个直播间——“所有女生的衣橱”。
这间以时尚品类为主的新直播间,定位是包括服饰、包包和配饰等时尚单品,以及部分搭配美妆、零食和生活产品。截至目前,该直播间的用户数已超141万。
如果说美腕的第二个直播间“所有女生”直播间,开始了“所有女生”IP宇宙,选品上还是以多品类为主。那么“所有女生的衣橱”直播间的到来,意味着已经加快矩阵化运营的美腕,正式以细分垂类为维度展开布局。
这家帮助一众国货化妆品牌被看见,被尊重的电商企业,能够在时尚领域,尤其是女装领域成功复制自己的成功吗?
电商第一类目很卷很分散
“所有女生的衣橱”主攻的女装和女士精品类目,常年稳坐淘宝天猫第一类目,占据整个鞋服市场过半的份额,是男装的2倍,历来为商家的必争之地。
这是个看上去很美,但超级卷的市场。特别是这几年,女装类目整体消费受疫情冲击,表现振荡。据第三方数据统计,2011-2019年我国女装行业市场规模从6196.46亿元增长10572.57亿元,2020年收窄至9406.53亿,2021年又重回万亿规模。
2022年女装市场表现又不容乐观。根据魔镜市场情报,2022年双11天猫上,女装/女士精品类目销售额同比下降21.08%。
女装新增企业增速的下滑也可见一斑。根据企查查数据,2019年全国新增女装企业4.4万家,2020年同比减少12.8%,新增量十年来首次出现下降,仅有3.8万家。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进一步降低到3.7万家。2022年预计还将保持小幅减少。
女装市场增长的放缓或者振荡,对于这个内卷严重的行业而言,意味着行业进入更残酷的存量竞争。一般来说,大多数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出现资源、利润向头部企业聚集的现象,而对于国内女装行业来说,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2006年,全国销售额在3亿以上的重点大型商场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女装销售前十的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仅为13.36%,同期全国排名前十的男装品牌市占率合计超过50%。
当年,年销售收入超过4亿元的女装品牌不超过10家,而同期仅福建省就坐拥年销售超过20亿元的男装品牌不下10家。
十六年过去,到了2022年,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监测,2022年5月份,女装前十位品牌,其市场占有率合计为13.22%,同比下降1.29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8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女装TOP10品牌,几乎随时都在变幻大王旗。近年来,无论是国内快时尚女装的顶流拉夏贝尔,还是洋品牌Gap、H&M等都不断传出关店、被收购等折戟新闻。
为什么女装行业这么卷?那是因为女装是个典型的非标市场。
以男装品牌来对比,男装设计相对简单,变化少,容易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销售,呈现出规模效应。而女装上,大家比拼的是“更多的款式,更低的成本”。
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女装市场的现状是供需两端都呈现出高度的分散化,一方面从供应端来看,是几乎无限的供给,同时模仿和跟卖成风,往往企业比拼到后面,就是打价格战;从需求面来看,国内女装市场具有强烈的区域色彩,不同女性消费者群体审美差异极大。
“让我创业,我绝对不选女装赛道。”一位资深的服装行业从业者对笔者感叹。
女装市场急需“聚沙人”
国内女装市场之卷,使得估值千亿美元的跨境电商企业SHEIN,都不愿回国,挑战江湖。
说起女装快时尚品牌,很多朋友会想起全球服装业排名前三的Zara。但在海外,近年来,SHEIN的风头完全不亚于Zara。
以每日上新量来看,Zara每日不到100款,SHEIN可以做到每日约3000款,同时在售女装单品更是高达18万种。从价格上看,SHEIN把女装价格,也做到了Zara同类商品的1/2-1/3左右,绝大多数单品价格都在15美元以下。
即便SHEIN在海外用“低价+海量款式”,攻城略地,甚至让很多消费者都患上了购物瘾。但如果回到国内,面对几乎无限的女装供给,无论是价格还是款式,SHEIN其实都不占优势。以致于这家2020年全球销售额已经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在国内几乎只有跨境电商圈内人士才有所了解。
那么国内女装行业注定只能不断卷下去吗?在业内人士看来,当下女装类目的竞争是过度拥挤在同个角落。根据Mob研究院《2019电商“下沉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淘宝直播的主要用户画像为:三四线城市、25~44岁左右、子女年龄在12岁以下的已婚女性。
从此前多家主营女装的主播销售数据和接受媒体采访时反馈来看,很多设计感较强的衣服,往往还卖不过设计感较为一般的大众潮流款。
出现这种反差,一方面是源于当前的主要女装客群特点,一方面也是基于这一客群需求,主播们更容易集中生产和采购,降低退货风险和资金压力。
但其实,很多需求其实远远没有得到满足,比如大码女装、体型变化者、中老年群体。即便是消费意愿较强、对着装个性化需求突出的年轻女性,需求也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笔者注意到,不少这样的消费者在独立设计师品牌相关的文章下留言评论,不是不支持独立设计师,而是之前压根没有接触到独立设计师相关品牌,不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