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下,“近20年都没有过”的外贸增长势头,在2022年按下了暂停键吗?
从此前的普涨到今年订单普遍下降,中国的外贸企业成为受经济下行和外需萎缩影响最直接的群体。今年前8个月,在重重压力下,我国外贸经历了不小的波动。
不过,在艰难时刻中,外贸企业也展现出较强的韧性,整体外贸呈现出更加明显的结构性增长趋势。
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国际商会秘书长孙晓表示,在调查中,他深切感受到,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和稳外贸政策实施效果在三季度开始集中显现,上半年企业反映强烈的运价、能源、资金、汇率等问题得到明显缓解。“总的来看,我国外贸企业的信心预期明显增强,持续展现了较强的韧性。”
增速有起有落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外贸进出口总值达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是我国外贸连续7个季度保持同比正增长。然而,受二季度国内疫情和供应链中断的冲击,今年上半年进出口增速回落,但9.4%的同比增速仍然超出预期。
受内外需下降的影响,一些企业反映订单开始减少了。“海外经济萧条挺明显的,我们今年不太可能有旺季。”以外贸为主的上海新帑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杜传奎对第一财经表示,在全球疫情下收获了两位数订单增长的他们,今年开始业绩下降,下降幅度接近35%。
原以内销为主的浙江湖州优淘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法来说,他们也开始积极开拓外贸市场。今年6月以后的订单同比去年下降了近一半,全年销量预计“至少降低30%”。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一季度平稳开局,5、6月份迅速扭转了4月份增速下滑的趋势,为全年外贸保稳提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疫情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外贸整体优势。”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梁明告诉第一财经,外贸在4月和5月下降的部分,在下半年疫情形势好了之后会有所回补。
今年前7个月,外贸增速再次回归两位数,达到10.4%。今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达27.3万亿元,同比增长10.1%,虽然较前7个月略有回落,但增速仍然保持两位数。不过,单看8月,外贸增速和7月相比下降了7.9个百分点。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9月27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外贸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增速回落,我国外贸当然也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而且不确定性在增加,尤其是外需增长放缓。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告诉第一财经,8月外贸增速回落更多是自然回落。一方面,每年7~8月是国外休假期,订货量会有所减少,同时俄乌冲突的影响下,欧美等地的工厂因为缺少能源而停工、倒闭或者迁厂,需求进一步减少。在高通胀之下,部分国家也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加剧了订单回落的幅度。
分化与新商机
在此背景之下,与往常的普涨不同,今年外贸的结构性增长趋势越来越明确,不同行业之间的分化显著。
部分企业从欧盟能源危机中寻觅到了新商机。除了取暖设备迎来“补单潮”,热泵和太阳能相关的出口也表现强劲,呈现出翻倍增长的态势。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电暖器、电热毯在今年6~8月的出口量大幅增加且逐月上升,8月电暖气出口量达到732万台,电热毯出口量达到489万条。根据产业在线的数据,2022年前7个月,中国空气源热泵出口额同比增长达63.7%,且量价均有提升,预计全年空气源热泵出口规模同比增长54.5%。据Infolink统计7月中国海关出口资料,中国在7月的光伏组件出口再次创高,达到15.7GW,同比增长121%,累计组件出口也达到94.4GW,同比增长105%。
无锡萨科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家喜告诉第一财经,受俄乌冲突和欧洲能源危机的影响,公司的外贸订单暴增,今年上半年就完成了去年全年的产值,原本50%的出口比例也在今年提高到70%,其中近80%都出口到欧洲。
总的数据显示,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保持增长。近年来受到较大冲击的圣诞节订单也已基本恢复到了疫情前水平。
“疫情暴发第一年,我们的订单直接腰斩一半,去年恢复到七成左右,今年已经恢复到疫情前了。”义乌圣诞行业协会负责人蒋江平告诉第一财经。数据显示,今年1到7月,义乌圣诞用品出口额达到17.5亿元,同比增长88.5%。
行业表现分化之外,今年的外贸还呈现出对东盟、欧盟和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以及民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比重提升等特点,跨境电商的渗透率也在持续增加。
纾困“抢单”
“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压力在加大,有必要出台新一轮稳外贸政策,为企业纾困、解难、助力。”王受文此前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这样表示。
9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指出,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进出口有力支撑稳增长稳就业,要加力稳定外贸外资。会议部署进一步稳外贸稳外资举措,助力经济巩固恢复基础。抓紧新设一批跨境电商综试区,更大力度支持海外仓。提升港口集疏运效率,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重点外资项目尽快落地。压实外贸外资大省责任,有关部门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