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到成都川西优选超市采购商品,物资供应丰富。
“囤了个寂寞。”住在成都市琉璃路附近的张先生感慨地说,其实菜市场每天都有新鲜蔬菜供应。
张先生囤菜那天是9月1日,当时成都疫情防控措施全面升级,提出全体居民的居家原则。如今,一个多星期过去了,成都的蔬菜食品供应链一直保持韧性。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介绍,未来一个月该市预计可收获产量60余万吨。《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在全国7座超大城市中,成都、广州、深圳所在的四川省和广东省,蔬菜总产量都位列全国前十。今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稳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大力推进北方设施蔬菜、南菜北运基地建设,提高蔬菜应急保供能力。”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记者,随着中国的物流水平、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地方政府协调支持下,近五年,中国整个供应链得到了快速提升,同时也倒逼供应链迅速地完善及成熟。整体来看,对于特大型城市的供应链表现,老百姓还是觉得比较满意。
特大型城市菜篮子自给方向
有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60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600万吨左右,叶菜自给率达到100%。
在成都彭州市阳街道的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蔬菜、肉类、水产品等物资一应俱全。这里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蔬菜市场,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在目前疫情期间,该中心蔬菜日均到货量达9000吨,水果日均到货量4000吨,连日来稳定保供,守护市民“菜篮子”。
彭州市农业农村局披露,当前全市在地蔬菜面积约6万亩,成熟期近2万亩,日产约600吨。
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介绍,当前,成都全市在地蔬菜长势良好,主要品种有茄子、辣椒、黄瓜、番茄、丝瓜、豇豆、蕹菜等,未来一个月预计可收获产量60余万吨,定点屠宰企业日均屠宰生猪1.8万头左右。
在彭州的支撑下,有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60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600万吨左右,叶菜自给率达到100%。
“目前市场供应充足,蔬菜日均可供应量约5000吨,肉类日均供应量约600吨,水产海鲜日均供应量约1000吨,米面粮油等副食产品储存量约6000吨。”位于成都双流的成都市农产品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平稳保供的同时,市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协调深农集团下属西安、长沙、武汉等市场,在极端情况下确保日均可外调蔬菜4000吨。
记者在该批发市场看到,来自云南、甘肃、陕西等地的不同品类的蔬菜陆续有序到货,菜市场24小时不间断营业,同时加大了抽检力度,最大限度确保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由此,成都这样一个21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在疫情期间的菜篮子里不仅装满了自有基地生产的蔬菜,同时还可以通过大规模外调支撑和保障供应。
这正是城市的发展方向。国务院曾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要求稳定和提高大城市蔬菜自给能力。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省份去年蔬菜产量数据显示,全国共有5个省份蔬菜产量超过5000万吨,山东以8801.08万吨位居全国第一,其次分别是河南、江苏、河北、四川。
“深圳在几次疫情的考验下,供应链做得非常好。”朱丹蓬表示,深圳、广州在农产品的保障方面有一个顶层设计,有定点的供应点,并按照每个城市大概每天蔬菜用量进行统一的规划,既有时间表,也有路线图,也有很精准的一些数据,去支撑整个供应链健康良性有序的运转。
记者注意到,此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晶公开表示,局部蔬菜减产或运输中断并不会影响大城市的蔬菜供应,但在流通受阻时,在一定时间内为居民“菜篮子”提供保障的就必须是城郊菜地,是城市自己的供应能力。“现阶段我们讨论大城市蔬菜自给,一个预设条件是‘应急’。”
就此,西南民族大学商学院教授刘德昌认为,大型城市尤其超大型城市在应对疫情时,一方面在于城市日常建立的坚韧、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另一方面在于“应急”过程中对各种资源的协调执行力。要破解居民“囤菜”困局,就需要从田园到餐桌,从生产端到零售端,包括整个物流体系,参考北京等城市,构建“日常供应、安全供应、应急供应”三道防线,构建效率高、成本低、保供全、民满意的“闲急”一体化的超大城市应急保供体制。
从生产到销售打通最后一公里
打通蔬菜配送最后一公里,除了社区开放的菜市场之外,更重要的力量则是各大电商平台,包括京东、饿了么、美团等。
“一定不能让火腿肠货架空荡荡。”对成都希望食品销售经理杨柳柳来说,这是她在疫情期间保障供应的重要工作。
杨柳柳表示,一般来说,消费者不会大量囤火腿肠,但如果想到去囤这些刚需物品,还买不到时,“火腿肠都被抢完了”这句话一旦流传出去,就会带来不安情绪。
“我们一旦觉察到有苗头就会提前预判,适当地往门店多放一点货,以防万一。”杨柳柳表示,小酥肉和火腿肠是成都希望食品供应给商超的主力产品,公司在生产、销售、渠道等各方面的火力全开、大力保障。
据介绍,新希望六和食品产业旗下新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