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阴霾下的618,被赋予了足够多的期待。毕竟,这不仅是关系电商平台和品牌商家整年业绩的一场大促,更是一场关于经济的“回血”之战——消费者信心需要回血,商家订单需要回血,国民经济的增长动能需要回血。
然而,今年的618却格外安静。从四五月份开始,亿邦就面向商家展开密切调研。问得最多的,就是对今年618是否还有期待?其中,“不期待”成为商家们的共识。如今,618已经“预售”了一周,但人们似乎并无太大感觉。继2021年双11哑火之后,今年的618似乎也正在失灵。
618的失灵?
与往年相比,为了提振消费信心,今年的618,平台似乎做出了更多让步——在消费端,尝试加大折扣力度;在商家端,推行更多降本和回款方面的措施。
其中,从时间范围看,在618活动中:快手开启时间最早,从5月20日至6月18日;京东从5月23日开始,淘宝&天猫从5月26日开始,但都持续至6月20日;抖音相对较晚,只有6月1日到6月18日。
针对消费者的优惠力度来看,各家平台也都比往年更大:淘宝/天猫今年为满300-50(去年为满200-30),并且不再设置最低9折的折扣门槛;京东在去年头号京贴的基础上,再加跨店满减满299-50,并联动多个线下城市消费券;抖音今年推出三档满减,并鼓励用户使用抖音支付或DOU分期;快手则首次推出20亿官方补贴,力度超前。
另外,淘宝还更新了比价功能,在淘宝App搜索栏内搜索“有好价”,即可进入比价查价界面。当我们购物时,使用此功能,系统会帮我们筛选最低价格,获得更为实在的优惠。
针对商家的补贴支持方面,阿里与京东则推出大量的扶持政策,尤其是中小商家,以及在疫情期间受损严重的商家等。
4月26日,京东618商家大会上,京东已正式发布了30项商家扶持举措,其中针对25个一级类目推出“三费”优惠政策,即平台使用费返还、保证金降低、技术服务费返还,部分类目的新商家技术服务费最高100%返还,店铺质保金最高降低80%。通过“京小贷”为商家提供了超20亿大促专项贷款额度等。
5月13日,淘宝天猫公布了25条618助力商家举措,涵盖了金融补贴、物流疏通、流量补贴、疫情特别举措、技术升级五个方面。对预售期间的商家、6月大促期间的淘宝天猫商家、天猫国际跨境商家推出免服务费,按比例回款等措施。6月1日至30日期间,天猫和淘宝商家0账期提前收回货款,提前收款服务将达千亿额度。
这些包括各类金融、物流、流量扶持,以及平台服务费、保证金的返还与降低等的相关政策,将保证活动期间的商家供给端的活力与丰富。
看起来,诚意是到位了,但消费者和商家们却有些意兴阑珊。实际上,在网络上随便找一个年轻人问问,对618电商大促的感知如何,估计很多人会觉得无感。根据燃财经采访的消费者:“大促一般是囤生活用品,比如纸巾等比较划算,此外还有一些护肤品也有合适的价格。但今年一切都变了,之前疫情囤了两拨货,现在日上等免税平台的护肤品比李佳琦直播间更划算。实在没什么需要购入的。”
商家方面,则更显得艰难。某新锐美妆品牌电商运营罗罗表示:“我们拿了几个新品去参加预售。当天晚上小二还特地找过来要求第二天早上给出‘战报’。但事实上数据并不好看,预售的订单增长幅度并不大。”
此外,直播公司也有些茫然无措。有直播公司负责人表示,“商家参与直播的规模大幅度缩小”,缩小招商规模、降低单场销售目标成为直播公司的共识。
据财联社报道,往年公司会举办千人规模的招商大会,但今年一直没有动静,“可能选品团队在悄悄推进,但规模肯定缩水了,圈子里今年都不打算大张旗鼓去弄,也不准备冲销售额。没那么多全网最低价了,同样的商品在各家直播中价格接近,主要就是开头和结尾会有一些特别机制。”
还有人期待618吗?
对于今年的618,一种无力感正在蔓延。
购物节,从来都是消费者的主场。然而,宏观环境的低迷,裁员降薪的消息在各大企业之间此起彼伏,消费端意愿也变得十分保守。实际上,从前年开始,双十一就已经疲态尽显,更遑论年中的618。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环比下降0.69%,其中商品零售同比下降9.7%。同时,失业率超过6%,年轻人失业率达到18.2%。
居民收入增长受挫则是中国消费下滑的根本原因。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速对比来看,2022年一季度与2021年一季度相比,收入增速下降了8.6个百分点,而支出增速下降了11.9个百分点,呈现收入增长放缓带动消费下降的特点。
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分项来看,2022年一季度与2021年同期相比,工资性收入累计同比增速下降了5.8个百分点,经营性收入增速下降了14.1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增速下降了10.9个百分点,转移净收入增速下降了3.7个百分点。
其中,经营性收入增速下降幅度最大,也就是说,个体经营者和私营业主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而财产性收入主要以股市、债市、房租收入等为主,代表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所受的严重影响。而从四、五月份的情况看,二季度居民收入下滑情况还将远远大于一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