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第一天,要赶上平时一个月的销量,今年的销量也非常乐观。”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杭州渔猎科技负责人时洪祥已经和他的团队熬了几个“通宵”。
与国内类似,海外消费者今年也盯上了各种预热活动。
“现在‘双11’都有一个预热期,海外消费者也能看到我们的活动力度,比如打折的商品、促销的新品。”时洪祥表示,今年“双11”前海外消费者的访问量和购物车加货量非常高。
“‘双11’原本是中国特有的购物节,但是随着速卖通、LAZADA等平台的发展,帮助中国品牌出海,越来越多的海外消费者也开始在‘双11’进行‘剁手’,他们会在美西时间11月11日零点开始抢购。”经营科技积木ModelKing的速卖通商家工作人员谢伟纯同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达了类似感受。
步入四季度,跨境电商迎来旺季。叠加疫情的影响,海外消费者开始提升在线购物消费的频率,跨境电商平台商家的业务量整体明显扩大。
然而,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并非所有的海外地区当地的快递物流业都很发达。物流时效,常常成为造成消费者购物体验欠佳的主要因素。
“物流时效的提升能带来消费者体验的提升,同样也会带来转化和销量的提升。”在谈及近些年来跨境电商物流的变化时,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臧洋深有感触。
“在家买遍全球”
早在二十天前,国内“双11”的号角就已吹响:预售、付定、满减……相比往年,今年国内的“双11”周期更长。尽管当“尾款人”们用“薇机四伏”“琦虎难下”来自嘲超强的购买力时,尚未摘下“吃土”的“痛苦面具”的消费者,却早早听到了快递小哥按响的门铃声。甚至有消费者打趣道,“快递这么快,怀疑快递是提前埋伏好的。”
快,是今年“双11”消费者普遍的体验,以至于闹出了乌龙。
11月1日,一位博主在社交平台上表示,自己在凌晨支付尾款不到7小时即次日早上7点,他就收到了自己购买的荷兰原装进口剃须刀。也因此,“双十一被迫熬早”的话题一度冲上热搜。按照平时,海外商品清关、报关等一系列流程尚需一段时间,于是该博主对货品的物流提出质疑。
庆幸的是,真相很快大白。菜鸟网络通过社交媒体回复,这是平台为进口商品提供的极速达服务。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了解,菜鸟进口商品极速达服务是指当消费者在“双11”前预付定金后,提前已经完成清关并预存在各地大贸仓的进口商品,随即出仓开始配送。并在“双11”付尾款之前,便已送抵收货人附近的站点。当凌晨消费者支付尾款后,包裹可直接从最近的站点开始进行配送。
这意味着,在消费者支付尾款前,购买的商品确实已经在“家门口”等你了。
相应地,随着跨境物流网络的逐步完善,物流行业的双向性也给跨境出口商品提供了更高效的送达能力。这其中,跨境电商平台上商家们的感受最为明显。
“一些新兴市场,比如巴西,以前物流时效可能要50至60天,最长的可能有90天。”宏煌公司股东兼合伙人许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但现在速卖通和菜鸟更新了整个物流体系,最快10天可能就收到了,给当地消费者的体验是很震撼的。”
除了快消品,服贸行业对物流的敏锐度更高。受制于物流时效问题,早年的外贸服饰行业往往需要“夏天买冬天的衣服,冬天买夏天的衣服”。
“因为货代或航运等环节往往会出现差错,一旦出现一点问题,中间就是几个月的时间。”义乌市汇益贸易公司负责人邱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不过,跨境物流市场上,国产的运营管理技术正在将电商件几个月的“海上漂流”缩短至10天。例如,菜鸟网络推出的“5美元10日达”“无忧物流”等服务可以在保证时效的基础上,降低到店家及消费者可接受的成本。
此外,菜鸟网络推出的“智能合单”服务,使得海外消费者使用同一地址在速卖通上的不同店铺进行购物时,智能管理商品的转运途径。不同商家的包裹在揽收后,会被打包成一个包裹,完成后续干线、目的国及末端配送,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
这些数智化物流技术的进步,正帮助商家解决了轻小件出海时成本高与效率慢的两难困境。
跨境电商新机遇
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国再度展现了为积极推动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诚意。
11月6日晚,作为进博会的一项活动,央视、新华网分别搭档淘宝主播薇娅、李佳琦、雪梨,进行了一场规模不俗的直播。来自东亚、欧洲、非洲、南美等地区二十国进口好物,在四个多小时的直播中,被一抢而空。“12万罐阿富汗松子”、塞尔维亚的咖啡豆和奶酪等商品吸引了镜头前超过1.1亿人次的围观。
近期,国内电商行业的发展正在迎来新一轮的政策强信号。
日前,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三部门印发了《“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方向和任务。《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预期目标46万亿元,全国网上零售额预期目标17万亿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预期目标2.5万亿元。
这其中,欧洲市场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