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1月29日电初冬时节,走进山东泰安肥城市湖屯镇小中泉村“天合4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建设现场,波光粼粼的水面与一排排深蓝色光伏板相映生辉。
国家电网肥城市供电公司施工项目经理武鹏介绍,“渔光互补”是指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利用太阳能发电,下方水域发展特色养殖,使水域空间得到全方位立体利用。
如今,湖屯镇利用塌陷地、坑塘水面发展“渔光互补”项目,形成“水下渔业养殖、水面光伏电站”的新模式。
位于泰山脚下的肥城,曾因煤而兴,北部矿区采煤形成的塌陷地一度成为发展的“包袱”。为唤醒沉睡资源,肥城市坚持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充分统筹采煤塌陷地、荒山荒坡、水面等可利用资源,发展光伏发电等绿色低碳项目,走出一条绿色致富之路。
在位于肥城市石横镇东部塌陷区的天合150兆瓦“农光+渔光”互补项目,占地200亩的现代农业大棚即将完工。
“目前,钢架蔬菜大棚已建设49个,准备种植羊肚菌,届时这里将成为泰安市的羊肚菌种植生产基地。”石横镇镇长王启勇说,项目完成后能解决100人的就业问题。
老城街道部分区域位于肥城煤田范围内,境内曾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形成了近万亩的采煤塌陷地。
记者在位于老城街道的华电肥城采煤沉陷区“智慧农业+”200兆瓦光伏示范项目看到,一期已并网发电。据了解,这个项目全部建成投运后,年可发电3亿度,替代标煤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8万吨,带动8个村1200余人就业,村集体年增收400万元。
“按照‘光伏+智慧农业’绿色理念,围绕农光互馈互补、生态环境修复、产业融合发展、土地高效利用等领域,放大项目综合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力争让采煤沉陷区重现光彩。”老城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宜强说。
业内人士认为,肥城创新探索“光伏+”发展新路径,不仅唤醒了当地沉睡的塌陷地,同时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肥城市绿色电力装机总量将达到1500兆瓦以上,预计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59.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62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