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季节,要做到颗粒归仓,离不开粮食收购过程的高效、有序。只有确保粮食收购全流程的高质量、高标准,才能有效对接粮食销售环节对品质的高要求,才能让农户辛苦一年的田间劳作,最终可以顺利通过市场完成价值转换,实现农户增收、收购企业增效。
粮食收购过程,依次由送粮车辆进厂、扦样、质检、称重、入库、结算等主要环节构成。过去,收粮全过程主要是人工操作,如质检环节:取样—编号登记—送样质检—质检结果登记—手动录入电脑系统等,都依赖人工且工作量巨大、效率低。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大多数粮企改由“一卡通”传递信息来提高效率,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但是,现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2021年8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就揭露了粮食收购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粮食收购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进场前,黄牛倒号致使送粮车提高了交粮成本。
农业生产具有典型的季节性。秋收时节,在粮食价格向好的情况下,大量的送粮车集结在收粮企业门口排起长队,排队等候进场交粮的时间一般在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每辆车的排队成本每天约500元。
排队期间,收粮价格也会随行就市而波动。为尽快在高价位交粮入库、兑现收益,送粮人不惜从黄牛手中买进场号,其价格每辆车从几百元到千元不等。这既推高了送粮成本,也助长了内外勾结、倒卖进场号谋利的违纪违规行为,扰乱了粮食收购秩序。
2.进场后,在多个环节通过弄虚作假获利。
送粮车进场后,为冲抵成本或为获得更多收益,一些送粮人会想方涉法与个别工作人员勾结,在扦样、检验、称重等环节作弊,由此衍生出“检甲卖乙”“压级压价”“人情粮”等恶劣行为。如在品质检验环节,即便在检测室安装了摄像头并屏蔽了手机信号,但实际检验过程中,有些监控探头可能突然“失效”;一些粮企虽然采用封闭检验,做到了检验员和售粮者不见面,但当事人还是可以通过给粮食做标记、约定收购时间等方式互通消息来作弊。
目前采用的收粮“一卡通”虽然关联了售粮人车辆、个人等信息,减少了人工输入信息的工作量。但由于“一卡通”卡片和车牌、车辆的绑定均可分离或可交换,在收粮过程中通过“交换卡片”“偷换车牌”等方法牟取利益的行为并非个别,这就直接导致了所收购粮食的品质下降和数量损耗。
可见,仅通过单一技术手段或针对单一业务节点进行整改,难以实现整个粮食收购过程的规范化,更难以保证在收购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高效、保质保量;最终导致企业好价收不到好粮,农户好粮卖不上好价,使农户、企业、国家多方受损。
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为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也为粮食购销领域反腐提供了利器。
粮食收购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1.应用数字技术,确保车、粮、人、标签四者不可分离,再通过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对实际业务操作进行升级,确保业务数据真实且不可替换、不可篡改。
目前一些企业已经用“磁力车辆电子标签”替代条形码、二维码等粘贴标签。这种磁力标签通过低功耗、多频段无线通信方式,对标签所处的压力、磁场强度等随时随地进行监测,一旦车辆与磁力标签分离,与其相配的智能读取终端就会立刻识别出违规行为,并发出声光报警提示,可以有效防止标签异常移动。
磁力标签与送粮车、人、卡相互绑定,以此作为每辆车在“入场—扦样—质检—称重—入库—结算”全过程的唯一通行“身份证”。这样一来,全过程的信息就具有了唯一性且自动流转,使车辆所载粮食数据(品质、重量)与粮食本身、出售人、检验员、业务结果等信息实现唯一关联,且可追溯至各个环节的责任人,从根源上杜绝数据互换、作弊的可能性。
2.将物联网技术、复合通信技术与扦样机器人、智能化检验设备、自动化传输设备相融合,构成动态的粮食收购智能管理系统。
在传统的粮食收购过程中,扦样、质检、称重等作业,往往在相互远离的不同空间且由人工操作。“粮食收购智能管理系统”则将这些作业环节在空间上高度集成并在线自动完成,该系统对车辆预约、登记、排队、入厂、扦样、检验、称重、卸粮监管、结算、出厂等所有环节都进行了智能化升级,重点在于减少操作人员,将以往需要几十人的业务流程锐减至几人,且可24小时运转,每日收粮近2万吨,大幅度提高了收粮效率。
如应用物联网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将人工扦样升级为智能扦样、自动送样。机器人扦样后,粮食落入带有芯片的电子盛样盒中,再通过自动传输系统将样品传递到检验室进行盲检,并关联电子盛样盒。检验合格后,车辆进入“无人值守自动称重系统”,在完全无磅房、无磅员、无摄像头的地磅上,司机根据智能语音提示,就可精准地完成称重作业和相应业务。该系统还有较好的适应性,可按国标完成九种原粮(玉米、大豆、高粱、小麦、大麦、稻谷、大米、糯米、豌豆)的品质检验。
3.数据无纸化快速传递,全过程高效率。
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结合,整个收购流程中上千个系统参数实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