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立中国种业自立自强新高地 --南繁高质量发展纪实
时间:2023-06-26 17:46:41来自:人民日报字号:T  T

26.8万亩的土地,繁育出全国70%以上的新品种——南繁,“中国种子”的摇篮。

昨日的南繁,是中国传统的“育种基地”。

多年来,每年冬春,全国80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约7000名农业专家带着水稻、玉米、棉花等夏季作物,来到海南的三亚、陵水、乐东一带进行繁育,加速育种过程,缩短育种年限。从南繁“走出去”的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已超过3亿公顷。每年,都有数千万公斤优良种子由南繁基地发往全国各地。

今天的南繁,已成为自立自强“种业高地”。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2018年、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南繁考察。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支持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从“基地”变“高地”,从单纯育种向种业全产业链转变,是时代赋予南繁的新使命。

紧紧攥住中国种子,才能牢牢端好中国饭碗。本报记者深入南繁,看“中国种子”如何生长。

体制机制创新的种子正萌芽

踩着泥泞的田埂走进正在建设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只见风吹稻浪,水鸟翩跹。

“这里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占地168.21亩,保存着全球21种野生稻、1.3万份野生稻种质资源。”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田间管理员程云连说。据介绍,资源圃建成后,野生稻资源保存能力将达4万份,年鉴定评价1000份以上,年共享利用3000人次以上,有望实现野生稻种质资源的便捷共享利用。

心往一处想,才能劲往一处使。过去由于体制机制障碍,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家科研团队、上千名科研人员,在南繁工作期间缺乏科研交流,习惯单兵作战。南繁建设种业创新高地,首先得搭建科研交流、成果共享的平台。

南繁,种下一颗体制机制创新的种子。

2019年2月,海南省成立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保障。在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推动下,零散力量逐渐整合,科研壁垒不断打通。

2021年5月,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2023年1月,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项目主体封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种业创新中心、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等科研基础设施和关键共性平台加快建设。南繁种业科技创新平台集群逐步成形。

有了平台,还得有企业。截至去年年底,崖州湾科技城累计入驻种业企业114家、涉农类企业939家,其中包括中种集团、九圣禾等知名种企。

“引企”也“育企”。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是最早入园的企业之一。2019年3月初创时,公司只有资本1000万元,一共10个人。2020年,崖州湾科技城为隆平生物配备了1000多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和1500平方米的实验室,三亚市政府又提供了56亩试验田,解决了公司发展的“急难愁盼”。“我们研发出多个抗性优良产品,先后获得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人变成100多人,1000万元注册资本变成估值近40亿元。”隆平生物法规总监刘枫说。

建了平台、聚了企业,怎样将科学家们的科研成果充分利用起来?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的“揭榜挂帅”新举措受到欢迎。

企业命题、院校揭榜答题、市场评估,不考核论文、不搞繁琐流程、完全以成果论英雄,“揭榜挂帅”大大提升了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效率。自2021年11月以来,种子实验室已经联合企业开展了三期“揭榜挂帅”,累计推出103个课题项目,吸引了来自国内7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业科研团队。

“经由我们的平台,通过‘揭榜挂帅’的形式,把分散的科研机构和力量整合起来,把实验室里的‘创新链’与种子企业急需的‘产业链’打通。”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合作交流部负责人夏勉介绍。

产业发展的种子已落籽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李自超最近很高兴。今年初,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与中种集团开展联合“揭榜挂帅”,他成功申请到一个和团队研究方向相近的课题,未来一段时间,都不用为科研经费发愁了。

“企业想培育水稻新品种,我们负责做研究,项目的科研经费一半由实验室提供,一半由企业支付。”李自超笑着说。

以产业为导向进行科研攻关,引入市场力量提供科研经费。攻关专利归企业所有并进行市场开发推广,攻关团队也能享受成果转化后的分红。

2022年4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并指出,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海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支持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中科研院所及企业力量搭建公共科研平台、打造育种联合攻关的新力量。

走进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种子实验室大型仪器公共服务中心,DNA蛋白操作室内,华大基因的研究员羊家俊正处理着几份来自不同科研团队的材料,操作实验仪器进行DNA提取。质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