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4月6日电4月的乌兰察布,粗狂的风吹过大地,跟随黄兆文的脚步,走进希森马铃薯集团位于商都县七台镇的马铃薯组培中心,满眼是春。
培养室里一排排的架子上,摆放着望不到头的组培瓶,每个瓶子里面都挤满了一株株嫩绿。
鲜为人知的是,创下世界最高单产纪录、彰显中国农业“芯片”水平的国产马铃薯种薯,就是在这里繁育而出。
小镇里的“中国芯”,成为端牢“中国饭碗”的生动注解。
世界纪录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商都县七台镇的这个马铃薯组培中心,规模全国最大。
无菌接种室内,技术人员坐在工作台前,对一瓶瓶完整的脱毒马铃薯基础苗进行茎切断操作后,转接到培养基上,之后被送到培养室进行培养。
脱毒培养苗经过茎切断后1瓶可扩繁5瓶,经过一定周期的培养后再进行茎切断扩繁。“就这样几何倍扩繁,直到5月初移栽到大棚,进行移栽定植培育,在大棚里生产出原原种。”
组培中心总经理黄兆文介绍,这里扩繁的都是集团培育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马铃薯品种,其中最受市场欢迎的“希森六号”,历经11年攻关,并在2017年、2018年分别以亩产9.38吨、9.58吨的产量,两度刷新世界马铃薯单产纪录。
不为外人知的是,这个马铃薯品种,是在商都县七台镇进行试验性种植和大规模种薯繁育,从这里的田间地头走向全国马铃薯主产区、端上全国人民的餐桌。
这几天,七台镇喇嘛板村的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人们已经忙碌开了。
在一座温室大棚里,65岁的范海正在架设苗床。这个大棚占地一亩,共82个苗床,可定植7万株“希森六号”马铃薯脱毒苗。5月移栽,8月能收原原种,一个大棚大约收22万粒,纯收入2万元左右。
“今年移栽的薯苗种出来的‘原原种’,算种薯的‘爷爷’;明年原原种种出来的‘原种’,算种薯的‘爸爸’;第三年原种种出来的,是一级种薯。”
范海老人的形象比喻,就是完整的马铃薯种薯三级繁育体系。经过三级繁育体系繁育出的一级种薯,销往各地,薯农种出来的就是人们日常吃到的商品薯。
“目前商都基地的种薯繁育占到全公司的90%,并建有杂交圃和100多亩试验田,未来前端的一些研发工作也将放在这里。”黄兆文说。
守护饭碗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
我国是马铃薯种植大国,很长一个时期,种薯主要依赖进口品种繁育。
但一个自主品种的选育,过程极其艰难。“一般需要八到十年左右的时间”。
黄兆文介绍,新品种的选育,首先要选择优质的父本、母本植株进行人工授粉,等结出实生果再对果内的实生籽催芽、育苗,结出鸡蛋大小的马铃薯。期间,为提高成功率,通常都是几百、上千个杂交组合同时进行。
第二年春天,杂交结出的马铃薯进行大田栽植、选种。到秋天把数万株马铃薯刨出来,按照标准一株一株地对比、挑选。
第三年春天,再把优中选优的几颗土豆种下去。
“希森六号”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的重复选育,耗时11年,最终在3万多粒种子中培育而成,于2016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国家马铃薯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
目前,该品种在内蒙古种植区亩产普遍能达到5吨左右,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35%以上,产量和效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希森六号”的问世,打破了国外马铃薯品种在炸制薯条上的垄断,结束了国内黄肉薯条加工没有专用品种的历史。
截至目前,这个品种已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推广近2000万亩,带动了数十万薯农增收致富,成为国产马铃薯品种的“领头羊”。
黄兆文介绍,国产马铃薯“芯片”队伍逐渐壮大,推广面积逐年增加,守护着“中国饭碗”。
他表示,公司将在杂交选育的基础上,依托自身技术优势,通过分子育种等线路,研发选育更多高产量、口感好、营养丰富的马铃薯品种,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小镇“薯”光
起步于山东,为何落子内蒙古中部的一个小镇?
2019年来商都工作的黄兆文,给出了答案。
乌兰察布市是我国最重要的马铃薯种植区之一,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都”,商都县则是乌兰察布马铃薯核心种植区之一。“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雨热同季。”在黄兆文看来,商都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繁育种薯的“风水宝地”。
正是看中这里的优势,2006年希森在商都县七台镇成立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工作。截至目前已研发选育新品种33个,获得新品种登记证书18个,逐步发展成为国内第一家马铃薯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黄兆文介绍,公司商都基地现在是国内最大的马铃薯现代化组培中心。同时与地方政府合作,流转土地建成705座温网式大棚,成为国内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
目前,商都基地具备了年可繁育脱毒苗1.5亿株,生产脱毒原原种4亿粒,加上山东、北京两个基地,年可生产原原种8亿粒。
黄兆文说,公司储备待推广的马铃薯新品种还有二十多个,适应不同生态种植区域,从祖国北疆到南海之滨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