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天凛风动,冰湖腾鱼迎客来。
吉林西部的松原与白城,地处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隆冬时节多风少雪,最低气温经常数日维持在零下20℃开外。这样的气候条件,看似冬季文旅集客效应的“冷制约”,实为当地擦亮冬捕招牌的“热驱动”。近年来,为睹冬捕奇观、品东北大鱼,全国各地的游客不惜冒着天寒地冻蜂拥至此。
松原查干湖、镇赉哈尔淖、大安嫩江湾、洮南四海泡……每年冬至过后到春节之前,吉林西部的冬捕旅游产品陆续“上线”,加之星罗棋布的小型泡沼作业点位,形成局部风格各异、整体蔚为壮观的冬捕旺季盛景。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相得益彰,使吉林西部冬捕“年年有鱼,年年有余”。为了让百姓进一步受益,如今吉林西部正在打造“冬捕经济带”。
冬捕之乡曾“客迹罕至”
晨曦微露,白茫茫的查干湖面铺上一层暖色,渔民们齐声喊着号子,用“冰镩子”打出冰窟,将长杆沿着冰窟把渔网送进水里。七八个小时后,清脆的扬鞭声中,八匹马喘着粗气拉动绞盘,渔网一寸寸从冰窟里浮出水面,数万斤鱼在氤氲的水气中连蹦带跳地被拉上冰面。游客沸腾了,拍照、选鱼、直播……两个小朋友抬起一条30斤的胖头鱼,快乐欢呼。
这是在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举办的查干湖第二十届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开幕当天的场景。查干湖冬捕,源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原始渔猎活动,在辽金时期开始融入大规模祭湖、醒网、“头鱼宴”等环节,其衍生的许多习俗在当地保留至今。自2002年首届冬捕节举办以来,查干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查干淖尔冬捕习俗”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吉林西部,不只查干湖一处在传承冬捕文化。距此120公里外的镇赉县大屯镇一处鱼庄里,老板娘谢淑文开启美颜功能录制抖音:“朋友们,出鱼了,哈尔淖国营渔场今天头一网,想吃野生鱼的来找我。”距鱼庄80公里外的大安市嫩江湾玉龙湖,工作人员正在擦拭一件胖头鱼冰雕,他憧憬着这件作品将在次日冬捕节开幕现场成为“网红”……
冬至过后,以冬捕为招牌的冰雪文旅节庆活动在松原、白城下辖的多个县市次第开花。同时,为契合日益临近的北京冬奥会和日前启幕的第六届吉林省雪博会氛围,吉林西部各地在冬捕节中不仅保留了“赏奇观、吃大鱼”的传统内容,还新增了冰雕展示、冰上龙舟、雪地足球等各具特色的体验活动,促吉林冬季旅游产品“东雪西冰”格局进一步凸显。
如今的吉林西部,是中国湖泊密度最大的湖区之一。松花江最大支流嫩江在此由北向南蜿蜒前进,沿途留下不计其数的泡沼,加之“引嫩入白”“哈达山水利枢纽”等工程,使白城、松原组合出在全省超过半壁江山的水面面积,其中可养鱼水面面积22.4万公顷。充沛的水资源,成为吉林西部的发展底气,也提升了这里的旅游人气。然而,这片冬捕之乡也曾“客迹罕至”。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受气候变化、生产活动影响,吉林西部降水逐年减少,流经这一地区的重要水系洮儿河、霍林河、二龙涛河一度断流。干旱少雨、草原沙化、湿地萎缩,盐碱地的疮疤愈发明显,给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冲击。
当时,查干湖面积从几百平方公里“缩水”到几十平方公里,守着湖边过日子的人们为了生计,无奈把河道内的水盛出来,熬盐、熬碱卖钱。
在白城下辖大安市,居民千百年来守着嫩江支流洮儿河的终点月亮湖过日子。“扎住月亮泡,银子没了腰”“粮食不够,大鱼来凑”是沿岸居民生活的生动写照。月亮湖水库管理局副局长莫东波介绍,50多年前,湖里打出百余斤的鲶鱼司空见惯,鲟鳇鱼、鳡鱼等珍稀鱼种也曾出现,但1998年一场特大洪水之后,水库一度变成“死库容”,生态红利几乎被抽空。“绝捕了一年。连生命力最强的黄姑鱼都绝迹了。”莫东波回忆。
那一年的洪灾,对吉林西部多地的生态恶化可谓雪上加霜。之后数年,白城全域荒漠化比率一度高达40%,人称“八百里瀚海”。那些年,当地青壮劳动力无奈背井离乡去打工,继续守家待地的居民甚至在干涸的湿地上种葵花维持生计。风大、沙多、水少,吉林西部罕见外地游客,就连白鹤、东方白鹳等候鸟也难以找到合适停歇地。
“鲢鱼效应”助生态逆袭
灶坑里柴火噼里啪啦,月亮湖畔的鱼馆老板陈国军掀开大锅盖,入锅一条20斤重的新鲜胖头鱼。他将香菜末撒在沸腾的锅中,再淋上几勺配制酱汁,一股浓香弥漫而出,迅速勾起游客的味蕾。家常炖胖头鱼,是东北地区最常见的鲜鱼烹饪菜,也是各地游客打卡冬捕旅游地几乎必尝的一道菜。
胖头鱼,学名花鲢鱼。它与白鲢鱼、草根鱼等淡水鱼品种,是吉林西部冬捕的主要对象。动辄二三十斤的个头,使它在年终岁尾被人们附加了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天南海北的游客来体验冬捕游,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和胖头鱼合影。
吉林西部在经历了持续多年的严重生态冲击后,为何重新成为生态旅游热门打卡地?当年那些几近干涸、一度绝捕的泡沼河湖为何又能在冬天里捕捞出这么多硕大的花鲢鱼、白鲢鱼?这要归功于当地生态旅游和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鲢鱼效应”。
2013年起,吉林在植树造林、草原治理等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