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中国电动汽车掀起投资热
时间:2024-03-15 18:42:38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前不久,中国车企长城汽车旗下电动汽车品牌欧拉好猫在泰国罗勇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正式下线,这是泰国汽车工业历史上第一辆在本土生产的量产纯电车型。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在泰国掀起投资热潮,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车企在出海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产品质量和服务,并主动融入当地产业生态。

加紧布局泰国市场

在2023年12月泰国曼谷举办的第40届泰国国际汽车博览会上,中国车企在销量上脱颖而出,销量前十名品牌里中国电动汽车占五家。根据车展主办方提供的数据,比亚迪斩获5455辆订单,仅次于日系车本田和丰田,位居车展销售榜第三名,同时广汽埃安、上汽名爵、长安、长城等中国车企也进入前十名榜单。

从泰国车展可以看出,中国车企正凭借新能源汽车实现换道超车。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比亚迪在泰国全年销售30650辆,市场占有率约40%,位列泰国电动汽车品牌第一名。

中国车企出海泰国最早要追溯到上汽集团。2012年,上汽集团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在泰国投产和销售名爵品牌汽车。长城汽车进入泰国的时间也较早。2020年,长城汽车收购美国通用汽车位于泰国罗勇府的制造工厂,投资226亿泰铢(约合人民币47.2亿元)进行改建,于2021年6月正式投产。

2022年以来,中国电动汽车在泰国掀起投资热潮。2022年9月,比亚迪汽车与WHA伟华集团大众有限公司签约,正式签署土地认购、建厂相关协议。2023年3月,比亚迪泰国罗勇府工厂正式奠基,这是比亚迪全资投建的首个海外乘用车工厂,预计2024年开始投产,年产能约15万辆。2023年11月,长安汽车泰国生产基地正式奠基,包括涂装、总装、发动机组装、电池组装以及重要零配件等生产升级,第一阶段设计年产能10万辆,计划2025年投产。

长城汽车东盟区域总裁程金奎介绍,2021年7月份长城汽车首款新能源汽车哈弗H6HEV上市以来,长城汽车已经陆续将哈弗、欧拉、坦克等9款新能源车型引进泰国市场,在泰国汽车市场累计交付超3万辆、运营经销商门店近70家,覆盖了大曼谷及81%的外府市场。

来泰国投资的中国车企还带来了电池等配套产业,带动泰国建立电动汽车产业链。2023年12月,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国轩高科与泰方合资成立的国轩高科泰国工厂首款电池产品在泰国罗勇府暹罗东方工业园正式下线。

为更好支撑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下称“中汽中心”)东南亚代表处也于2023年11月在泰国曼谷正式投运,这标志着中汽中心未来将重点加强在东盟地区的战略布局,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盟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利好因素不断积聚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车企纷纷布局泰国市场,主要源于当地电动汽车扶持政策、产业要素历史积累与地缘布局三个重要因素。

——泰国政府推出了系列电动汽车发展扶持政策。根据泰国政府两年前出台的“3030政策”,在2025年时电动汽车销量达到22.5万辆,至2030年时达72.5万辆,占其汽车产量的30%,最终在2035年实现100%电动化目标。泰国政府也旨在通过促进汽车向电动领域转型,实现成为地区和全球电动汽车生产中心的愿景。为此,泰国政府实施了电动汽车补贴计划及税收优惠等措施,目前泰国已将纯电动汽车消费税率从8%降至2%,并根据电动车类型和型号不同提供7万至15万泰铢不等的补贴,与此同时减免电动汽车道路税和进口关税,加快普及推广电动汽车。

——泰国拥有较为完善的汽车产业链。20世纪60年代,丰田在泰国就已建立整车工厂,本田、五十铃、日产等车企也先后进入泰国。随着持续投资兴建工厂、提升产能,日系品牌在当地市场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并建立起相关配套产业。目前,泰国每年生产超过200万辆汽车,拥有近700个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长安汽车东南亚事业部总经理沈兴华表示,综合对比了东南亚国家,最后选择在泰国建厂,主要看重泰国的支持政策、成熟的汽车产业链等因素,有助于全产业链在海外运营。

——泰国区位优势明显。泰国市场除了对东南亚区域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外,还可以带动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和南非等全球市场。以泰国为据点,将能服务整个东盟地区乃至全球右舵市场。

长城汽车东盟区域品牌负责人张震介绍,泰国地处全球航运主干道,汽车出口可以通过高效便捷的海运抵达国外各个市场。长城泰国工厂生产的汽车已服务于整个东盟市场,未来该工厂还将成为长城全球乘用车制造基地,目前已尝试将汽车出口至南非、毛里求斯等国。

多措并举保持优势

沈兴华表示,尽管目前中国车企在泰国占据了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但后续随着日韩欧美等车企在泰国发力新能源车型,中国车企若要站稳脚跟还需付出巨大决心和努力。

沈兴华表示,如今中国车企纷纷布局泰国的态势,让人联想起20世纪90年代中国摩托车企业对东南亚市场的拓展。当初中国品牌摩托车进军越南市场,凭借与日系摩托车相似的外形及更低的价格,迅速占领了市场,且占有率一度达到80%。但随后,中国摩托车企业之间为抢占市场打起价格战,车企极尽可能压缩成本导致产品质量不过关、故障频发,最终败走当地市场,不但被日系摩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