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25日在国家能源局2024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型储能发展迅速,已投运装机超3000万千瓦。
提前完成“十四五”新型储能投运装机目标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
记者发现,这意味着2021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已提前完成。
边广琦介绍,从投资规模来看,“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千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多地加快新型储能发展,11省(区)装机规模超百万千瓦。分区域看,华北、西北地区新型储能发展较快,装机占比超过全国50%。其中,西北地区占29%,华北地区占27%。
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出台了新型储能专项规划、实施方案或指导意见,相关发展政策还在进一步完善。
边广琦说,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积极鼓励技术创新,结合新型储能发展特点,针对性开展工作,着力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高质量发展。其中包括,组织开展“十五五”新型储能发展需求专题研究,提前谋划加强顶层设计,筑牢行业管理基础。
研究出台《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
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刘刚表示,2023年全年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5.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61.4%,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在交易机构注册的主体数量达到70.8万家,市场活力有效激发。
据悉,在国家开展的第一批电力现货试点8个地区中,山西、广东电力现货市场相继转入正式运行,南方区域电力现货市场首次实现全区域结算试运行,长三角电力市场建设正式启动,电力现货市场发现价格起到了“晴雨表”作用。
2023年我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地方存在不当干预市场行为;部分地方存在电力省间壁垒问题;各层次电力市场衔接还不顺畅。
刘刚说,2024年将完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制度。研究出台《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推进各地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规范统一,发挥电力辅助服务在电力系统稳定和绿色低碳转型中的重要作用。推动辅助服务费用由主要在发电侧分担,逐步向用户侧合理疏导。
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约2.8万亿元
据监测,2023年全国在建和年内拟开工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约2.8万亿元,同比增速较上年同期高出1.6个百分点。
“2023年,能源行业统筹推进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有力有效发挥能源投资拉动作用,持续释放煤炭、电力、油气基础设施投资潜力,推动新能源、新业态项目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全年能源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张星表示。
分类别看,常规项目和新业态项目完成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16%和152.8%。分地区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完成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28.5%、13.6%、22.5%。
新能源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超过34%。太阳能发电完成投资额超过6700亿元,云南、河北、新疆等3个省(区)集中式光伏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速均超过100%。风电完成投资额超过3800亿元,辽宁、甘肃、新疆3个省(区)陆上风电投资加快释放,广东、山东2个省新建大型海上风电项目投资集中释放。
张星介绍,综合能源完成投资额快速增长,西北地区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加快推进。新疆、甘肃、湖南、山东、重庆、广东6个省(区、市)电化学储能投资高速增长。内蒙古、新疆一批绿电制氢项目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