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使得汽车、能源、信息、交通产业进入深度融合阶段。近期政策的密集发布表明,新能源汽车正在从“单兵突进”发展到“多业协同”,“车能路云”产业融合生态加速建立。相关研究机构报告指出,2030年“车路云一体化”相关市场规模将超14万亿元。
“车路云一体化”展开试点
智能网联汽车迎新机遇
工信部等五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宣布将从2024年至2026年开展“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业内人士表示,此次试点重点聚焦和解决行业发展难点痛点,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能源、交通管理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战略契机。
《通知》总体目标是建成一批架构相同、标准统一、业务互通、安全可靠的城市级应用试点项目。本次试点将以城市为主体自愿申报,并从9个方面明确具体任务。比如,在建设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方面,将实现试点区域5G通信网络全覆盖,部署LTE-V2X直连通信路侧单元(RSU)等在内的C-V2X基础设施。同时,分类施策逐步提升车端联网率,试点运行车辆100%安装C-V2X车载终端和车辆数字身份证书载体;鼓励对城市公交车、公务车、出租车等公共领域存量车进行C-V2X车载终端搭载改造,新车车载终端搭载率达50%;支持车载终端与城市级平台互联互通。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面临着不少行业痛点。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上,车路协同还不够充分,“过去有一些传统思路,就是希望把车端打造为全能的,所有问题都希望通过车端来解决,中国提出实施车路云协同发展思路,该由车端解决的问题通过车端解决,该由路端解决的问题由路端解决,该由云端解决的问题由云端来解决。”
相较于单车智能技术路线,“车路云一体化”可实现车辆行驶和交通运行安全、效率等性能综合提升,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方向。2023年7月,《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发布,提出要以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载体和应用载体,牵引“车-路-云”协同发展;11月,《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发布;12月《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印发,推进汽车智能网联的政策组合正在快速搭建,为高级别自动驾驶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车网互动”加强
新能源汽车将成“移动充电宝”
在汽车与“路网”“云网”加快融合发展的同时,汽车与能源网的深度融合也在提速。1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向社会发布。业内专家认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下称“车网互动”)将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并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意见》指出,新能源汽车通过充换电设施与供电网络相连,构建新能源汽车与供电网络的信息流、能量流双向互动体系,可有效发挥动力电池作为可控负荷或移动储能的灵活性调节能力,为新型电力系统高效经济运行提供重要支撑。车网互动主要包括智能有序充电、双向充放电等形式,可参与削峰填谷、虚拟电厂、聚合交易等应用场景。
业内专家表示,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有运输的功能,还是一种储能的工具。“过去电网只能通过充电设施给电动汽车充电,利用不了电动汽车移动储能的功能。”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说,车网互动可以实现两头受益,“我国现在的存量电动汽车已经达到2000多万辆,可以在用电高峰期给电网供电。因此电动汽车就相当于移动的虚拟电厂,为电网增加了能够参与调节的移动电源,丰富了电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车主将电动汽车里的电通过充电桩卖给电网,也可以获得经济效益。”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装载电池的智能化产品,储能是其很重要的功能和发展方向。车网互动对电网的平稳发展,对我国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将有很大促进作用。“10年后,我国存量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可能达到几亿辆,其储能价值将进一步增大。”
《实施意见》要求,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在电化学储能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实施意见》还指出,要大力培育车网融合互动新型产业生态,有力支撑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张永伟表示,车网互动有利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光伏、风能等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比较大,电网直接消纳的难度比较大。车网互动发展起来后,电动汽车可以使用新能源发的电,成为新能源的储能单元,对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很有帮助。”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车网互动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建成,充电峰谷电价机制全面实施并持续优化,市场机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加大力度开展车网互动试点示范,力争参与试点示范的城市2025年全年充电电量60%以上集中在低谷时段、私人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