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下午,一艘200米长、38米宽、13层楼高的远洋巨轮,在上海海通国际汽车码头首次起航。
这艘被命名为上汽安吉申诚号的新型运输船上,搭载了上汽、东风和宇通共约5000辆自主品牌新车驶向欧洲。
它是上汽集团首艘清洁动力滚装船,也是国内第一艘由中国船东投资建设的、现役装载量最大的清洁能源滚装船,计划“常驻”欧洲航线和澳新航线。今后三年内,将有14艘远洋运输船陆续加入上汽安吉物流远洋船队,以支持中国自主品牌加速跨海出洋。
1月15日,位于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小漠国际物流港,也迎来了比亚迪“EXPLORERNO.1”(开拓者1号)汽车滚装船的首航仪式,超过5000辆新能源汽车将运往欧洲荷兰符利辛根港和德国不来梅哈芬港。未来两年,比亚迪还将有7艘滚装船投入运营。
除了上汽和比亚迪外,奇瑞和广汽也已有所布局。
2022年,奇瑞集团联合旗下的芜湖造船厂,在威海打造汽车运输船建造基地,广汽集团旗下的广汽商贸与招商局轮船也投资成立了广州招商滚装运输公司。
随着车企“出海舰队”的集结部署,中国汽车出海迈向了“国轮国造、国车自运”的新时代。
远洋船队全力扩容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出口的高速增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共计491万辆,同比增长57.9%,首次跃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
随着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运输供应链保障也成为车企的当务之急。
“国车自运”,意在保供近三年来,中国汽车出口飞速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汽车出口量为99.5万辆,到2023年的491万辆,三年增长近三倍。
其中,2023年,上汽集团海外销量达120.8万辆,排名中国车企出口量第一,奇瑞集团以93.7万辆的成绩紧随其后,两家企业的出口量已经超过出口总量的4成。比亚迪则是出口增速最快的车企,2023年出口25.2万辆,同比增长3.3倍。
然而,中国汽车出海的红火却面临着全球范围内专门运输汽车的滚装船运力短缺、海运费用暴涨的现实问题。
对于上述三家海外市场成绩格外突出的企业而言,保障出海供应链尤显关键。
“(车企)自建船队的核心目标是保障供应链的稳定,增强成本竞争力。”上汽国际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赵爱民表示。
车企自建船队,一方面可以保障汽车出海供应链的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企业在汽车出海过程中对整体成本的把控能力。
“市场上的船价从最早的2万多美金一天的平均价,涨到现在10万多美金的价格,由于滚装船短缺和物流成本的不确定性,全球运价、租价的确增长较快。”上汽安吉物流总经理金麒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汽车出口到了一定的规模,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更重要。
他告诉记者,造船是长周期的项目,目前还跟不上出口的飞速增长,为此,上汽集团于两年前便预判了船只装载的压力和需求,先后投入100亿元用于14艘远洋运输船的制造。
比亚迪的“造船”计划,则在2022年年中消息便不胫而走,彼时,比亚迪的海外业务刚刚起步。
有消息称,比亚迪将建造8艘(其中2艘为选择权订单)7700车位的LNG双燃料纯汽车运输船,将至少投入约35亿元,预计从2025年后相继交付。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此次在小漠国际物流港首航的开拓者1号是中集来福士制造的7000车位系列汽车运输船的首制船,向比亚迪进行长租。
奇瑞集团联合旗下芜湖造船厂在威海打造汽车运输船制造基地项目,则已经承接了奇瑞汽车3艘7000车位lNG双燃料动力汽车运输船的订单,该型汽车运输船可满足中国-南美、中国-欧洲一个往返航次的燃气需求。
据金麒介绍,对于汽车出口销往欧洲、美洲、中东等区域的车企,水运的成本相对较低,而且通过规模化和对整体供应链进行精细化管理,能够实现端到端的优化,实现降本。
比亚迪对公事业部总经理王俊保也表示,未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很大,海外出口规模也很大,滚装船业务也面临巨大的需求,发展前景广阔。
“‘国车自运’时代的开启,将有力保障比亚迪海外市场的快速交付与拓展。”王俊保说。
挑战与机遇并存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车企下场“造船”,上汽、比亚迪的滚装船业务都强调了开放共赢的态度。
“比亚迪主张‘在一起’的理念,未来滚装船在服务自身业务的同时,也将对外开放合作,愿与各界朋友一起乘风破浪,扬帆起航,共创中国汽车出海新天地。”王俊保表示。
而上汽安吉物流早已为东风、宇通、长城等众多中国车企提供远洋整车物流服务。
据金麒透露,去年海通码头向海外运输了311万辆汽车,其中约85%的汽车来自其他车企,上汽新车仅占约15%。“我们在保证上汽供应链安全的情况下还将兼顾国内其他企业,将中国有优势的重型机械、重型汽车、大型的零部件、绿色的能源等等,通过滚装船运出去。”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
而随着全球电动化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的领先优势,新能源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