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元年已至,中国布局产业新机遇
时间:2024-01-19 17:43:17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北京时间1月16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更新了新的应用场景——自己叠衣服,如果按照此前的计划表,今年将是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小批量产的兑现之年。

不管是海外还是中国,随着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产业也随之迎来从专用到通用场景的升级机遇。

我国关于机器人产业的政策密集出台。去年10月,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今年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居家、社区、机构等养老场景集成应用。

香港大学新兴技术研究所所长、上海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首席科学家席宁教授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从去年到今年机器人领域又现新高潮,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是一大原因。“很多机器人此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可能通过具身智能、大模型得到解决。包括应对老龄化问题等机器人技术新的应用方向,又会拉动产业发展。”

为何是元年?

人形机器人,即外形类人的机器人,能胜任多种应用场景,也被业内看成是AGI(人工通用智能)的最佳载体。

按照特斯拉CEO马斯克的预测,在未来,假设人形机器人与人口比例为2:1,人形机器人需求量有望达到100亿~200亿台,人类对其需求甚至会远远超过汽车。

业内多位专家也认为,2024年是人形机器人从样机阶段走向批量化生产和应用落地的关键期。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兼执行董事熊友军近日对第一财经表示,近年来,人形机器人行业再次成为热点,这得益于AI大模型等多项技术的发展成熟。“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它将人机协作的交互模式从被动交互变为主动交互、自然语言交互,因此会是下一代的人机交互中心,甚至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终端’,从长期来看具有巨大价值。”

从上海交大博士毕业后,孟祥敦在张江创办了机器人企业——上海达宽科技有限公司,他告诉第一财经,相较于目前火热的“人形机器人”一词,在工业领域说得更多的是“通用机器人”。

“因为人形机器人的移动能力是一个关卡,如果运用在工业领域,就不一定需要两条腿,但需要非常灵巧和柔顺的通用技能。”他解释,机器人除了本体之外,智能化主要依赖于AI行业发展。而随着多模态的出现,让通用机器人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前景,AI大模型让大家看到了给机器人赋能的更多可能性。

这些城市在强势布局

我国不仅国家层面关于机器人产业的政策密集出台,2023年下半年以来,多地也出台相关政策,北京、上海、深圳等最为“积极”。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英表示,我国机器人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上市企业重点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

2023年5月,深圳发布的《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提出,加快组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创新产品研发,并强调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优势,开展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

科教资源集中的北京,去年6月发布《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以人形机器人小批量生产和应用为目标,打造通用智能底层软件及接口、通用硬件开发配套设施等基础条件,集中突破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

上海则在去年10月公布《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将建设包括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内的三个公共服务平台。同月印发的《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提到,面向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初步建成若干前沿产业创新平台,为应对科技产业变革和探索科学研究新范式提供设施支撑等。

作为一项重要衡量指标,工业机器人密度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动化生产程度。而作为全国拥有工业机器人密度第一的上海(383台/万人),在2023年就发布了7台人形机器人样机,领先其他城市,包括中国电科第21研究所的电科机器人1号、智元机器人的“远征A1”、傅利叶智能的GR1、上海开普勒探索机器人的先行者系列、达闼机器人发布的XR4(七仙女)和追觅推出的通用人形机器人等。

在中国电科第21研究所,记者看到身高超过1.62米、体重约60公斤的电科机器人1号,它全身拥有39个自由度,不仅能搬运物品,还能实现拧瓶盖、拿水杯等灵巧作业。该所耗时2年多自主研发的这款人形机器人,有望于今年一季度投入智慧物流生产场景中做应用验证,包括搬运、分拣、配送等功能。

项目研发负责人蒋志勇对记者说,要让人形机器人真正从事各种工作,担负起人类的任务,必须在实际场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