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据工业和信息化部1月5日消息,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应急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研发一批先进应急机器人,大幅提升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建设一批重点场景应急机器人实战测试和示范应用基地,逐步完善发展生态体系;应急机器人配备力度持续增强,装备体系基本构建,实战应用及支撑水平全面提升。
《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应急机器人急需技术攻关。围绕强化机器人抗恶劣环境能力、提高机器人载荷功能及模块化水平、提升机器人控制及智能化水平等重点领域,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突破一批基础共性技术。
重点研制针对矿山透水、火灾、瓦斯、顶板坍塌等事故的高效救援机器人,针对露天矿山滑坡、坍塌类事故的监测预警机器人,针对危险化学品火场侦察搜救的多功能机器人,针对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现场巡回检查、值班值守及其它特殊作业需求的智能机器人,清理电力线路树障及悬挂异物的应急作业机器人等。
《指导意见》还指出,要深化战术战法研究。聚焦实战场景,加强应急机器人应用战术战法研究,完善遥操作、人机协同、多机协作等技术。强化无人智能装备体系化研究,构建系统化解决方案。加强高山峡谷、“断路、断网、断电”等特殊场景下无人机等装备的应用研究,制定应对策略及战术方案。
《指导意见》全文如下:
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应急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
应急〔2023〕14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急管理厅(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应急机器人是在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过程中,执行监测预警、搜索救援、通信指挥、后勤保障、生产作业等任务,能够实现半自主或全自主控制,部分替代或完全替代人类工作的智能机器系统的总称。应急机器人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特征,可提升复杂危险场景中生产和救援的效率与安全性。应急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代表了应急管理装备现代化发展趋势,是衡量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十四五”应急管理装备发展规划》《“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战略部署,加快推动应急机器人技术发展与实战应用,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面向应急管理实战急需,以提升应急管理装备现代化水平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增强产品供给,加快推广应用,打造应急机器人体系,提高应急管理领域先进技术装备支撑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引领、实战为要。牢牢把握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实战导向,聚焦重大灾害事故救援装备短板和“卡脖子”问题,持续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重点装备研发,加大应急机器人配备应用力度,不断提升应急机器人实战能力。
坚持创新驱动、科技突破。发挥创新第一驱动力作用,强化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深化新技术集成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着力提升应急机器人科技含量。
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发展。统筹考虑急用先行与长远发展、能力提升与装备建设的关系,坚持系统谋划、战略布局、整体推进,加快构建应急机器人体系,提高应急管理的无人化、智能化水平。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研发一批先进应急机器人,大幅提升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建设一批重点场景应急机器人实战测试和示范应用基地,逐步完善发展生态体系;应急机器人配备力度持续增强,装备体系基本构建,实战应用及支撑水平全面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应急机器人急需技术攻关。
围绕强化机器人抗恶劣环境能力、提高机器人载荷功能及模块化水平、提升机器人控制及智能化水平等重点领域,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突破一批基础共性技术。
1.增强机器人抗恶劣环境能力。针对洪涝灾害、地震和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城市火灾等高风险应急救援场景,增强机器人耐高温、高湿、高原、高寒、冰冻、腐蚀、复杂水下等恶劣环境,以及抗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的能力,提升机器人对极端作业环境的适应性。围绕密闭及半密闭狭小空间搜救需求,开展机器人轻量化、小型化、高机动创新运动机构设计,提高机器人对高度复杂地形的适应性与通过性。重点攻关适应火场高温环境长时间作业的耐高温防护技术,耐受高原昼夜大温差等恶劣自然条件的防护技术,适应高原不稳态风雨雪的无人机控制技术,无人机高原作业性能提升技术,水陆两栖机器人濒海作业抗腐蚀性技术,以及可适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