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反补贴难挡中国电动汽车出口之势
时间:2023-10-23 17:39:47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按照欧盟委员会日前发布的对进口自中国的纯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的正式公告,接下来欧委会将进行长达13个月的调查,之后调查结果提交给欧盟27个成员国表决,提案如获通过,会在不迟于9个月内实施临时措施,如果法律允许,在随后的4个月内将实施最终措施。在欧委会看来,中国电动汽车依靠巨额国家补贴在全球市场获得了低价竞争的优势,并扭曲了欧盟的汽车市场,是一种向下竞争行为。

补贴是一种全球性行为

共同致力于人类“碳中和”愿景的实现,全球主要国家都对利于减碳的新兴产业采取了财政补贴的扶持政策,特别是针对可为碳排放做出巨大贡献的新能源汽车所施加的支持力度更强。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规定每辆电动汽车可获得最高为7500美元的补贴,而且此前数年不同州也给予了额度不同的财政补贴,其中加州的补贴最高,每辆车补超过了1万美元。相比美国,力图在2035年彻底将燃油车淘汰出市场的欧盟所施与电动汽车的补贴则是有过之无不及。

欧盟对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启动于2019年,并在次年开始加大补贴力度,绝大多数成员国对每辆纯电车的平均补贴金额在3000~6000欧元,其中德国单车超过6000欧元(1欧元约为1.06美元)、法国5000欧元、意大利3000欧元,而克罗地亚的补贴金额更是高达9291欧元。不仅如此,欧委会在今年2月又积极倡议成员国增加对纯电车的国家补助,于是德国迅速响应,宣布了一项总额达1100亿欧元的新能源车购买激励计划,法国也将今年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金额最高提升到7000欧元,意大利对纯电动车的补贴也上升到4500欧元。

中国汽车产业的新能源与电动化转型起步于2009年的“十城千辆工程”(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工程),同年中央财政拉开了购置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序幕,新能源汽车的最高获补金额最终可达5万元/辆。不过,从2018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就启动补贴退坡机制,至去年底所有补贴全部取消。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对电动汽车补助退坡的开始之年却是欧盟启动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前夜,而中国关闭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窗口正好是欧盟加大电动汽车补助力度的关口。

进一步纵向比较还可以发现,按照工信部的统计数据,长达13年的补贴过程中,中央政府对新能源车补贴总共发放金额超1500亿元,再加上地方政府补贴,中国给予新能源车的补贴总额大致在2000亿~2500亿元之间。相比之下,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中明确给予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补贴就在3000亿美元以上,虽然欧盟目前尚无补贴总额的统计,但德国政府在2021~2022年为新能源汽车发放的补贴就超过34亿欧元,加上企业另外提供的三分之一补助金额,两年中新能源车获得补贴金额至少在50亿欧元之上。因此,从补贴总额看,中国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额度并不算高,何况欧盟还在继续提高补贴的强度。

价格优势后面是产业优势

从享受到了政府的高额补贴到赢得了低价格的竞争优势,是欧盟提出对中国纯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的因果逻辑。根据研究机构JATODynamics的一项统计,自2015年以来,欧洲电动汽车的平均价格从4.9万欧元上涨至5.6万欧元,美国从5.3万欧元上涨至6.4万欧元,而中国从6.7万欧元下降至3.2万欧元,同时,据行业统计报告,在欧洲市场上,中国电动汽车价格通常比欧洲品牌低20%。表面上看来,中国电动汽车的确表现出了明显的价格优势,但在财政补贴并不能输送出强大比较优势的前提下,中国电动汽车的价格优势很大程度源于产业方面。

财政补贴的逐渐退坡直至取消,无疑让转型中的中国汽车产业承受到了阵痛,但同时也倒逼汽车生产行业与企业以更主动的姿态做出调整。宏观上看,受到初期补贴红利的诱惑,一些新能源汽车企业投机性地参与进来,但随着补贴退坡政策的启动以及加速,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自我出清过程也逐步加快,最终留下来的都是技术与产品等方面过硬的企业,因此,如果说补贴的启动一时令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鱼龙混杂的话,那么补贴退坡的展开就推动了行业的深度洗盘与去伪存真,资源向优秀企业聚合之下,全行业的主体结构由此变得更加健康与更具规模化优势。

进一步微观分析可以发现,补贴退坡引致的行业优胜劣汰其实令更多的汽车生产商不得不更快捷与更积极地面向市场谋求产品、性能以及服务配给的升级迭代,最终持续的资本投入与巨量劳动耗费不仅让国内汽车企业在动力电池系统、新型底盘架构、智能驾驶体系等方面打造出了独特的核心能力,同时构建起了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拿新能源汽车的最核心部件——动力电池而论,目前全球装机量前十名的企业中,中国就独占6席,由此也使中国在电动、电驱、电控三大环节建立起了庞大的产业链集群,而正是依靠这种产业链的完整性集约力量,中国车企的成本优势显著领先欧洲企业。瑞士银行发表的分析报告指出,中国生产的大众ID系列车型,被经销商直接平行出口到欧洲,即便加上运费和关税,也比欧洲当地生产的大众ID价格低三分之一,且欧洲本土品牌的其他同款车型生产成本也是如此。

还要指出的是,产业链的集成配套衍生出了低成本优势外,更协同牵引着中国汽车企业朝着高端的数字化、智能化方向不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