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以来,郑州、广州、上海、青岛、重庆等地新能源汽车车主均反映其所在地充电桩充电价格有所上涨,部分地区高峰时段涨幅甚至高达87%。
充电费用上涨后,有网约车司机称自己一个月下来得多花四、五百元,感到十分不解。但充电桩企业也有苦衷,称企业长期亏损经营,这只是回调到正常的服务费价格。
那么,电动车充电费用为何上涨?充电价格有没有相应的指导和监督?一系列问题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带着上述疑问,对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进行了专访。
夏季用电高峰推高电价
据了解,当前,新能源汽车充电价格包括电费和充电服务费两部分。电费方面,根据目前政策,不同地段、不同电压等级的公共充电场站往往执行不同的电价,如部分安装在小区的充电桩执行居民生活电价,在商场、写字楼和工业园区等地的充电站执行工商业电价。
就近期充电费用上涨而言,电费方面的波动就影响了新能源车主的补能成本。“夏季用电高峰来临,电力市场价格自然上涨。”仝宗旗告诉记者,“用电价格为‘购电价格+输配电价+政府性基金及附加+新增损益及辅助服务费用’,高温天气导致部分省市会开展应急跨省购电而出现损益,直接推高了电力市场价格。”
与此同时,进入7月,各地调整分时电价,扩大了用电高峰期工商业电价的上涨幅度,也使得近期公共充电桩电费上涨。
例如,上海划分了不同月份的峰谷时段,其中7~9月夏季时期8:00~15:00、18:00~21:00为高峰时段,7~8月12:00~14:00为尖峰时段。夏季高峰时段电价在平段电价基础上上浮80%,低谷时段电价在平段电价基础上下浮60%,尖峰时段电价在高峰电价的基础上上浮25%。
“7月,共有20个省市执行尖峰电价。另外,各省市逐步出台两部制电价,除甘肃、蒙东地区还未执行之外,全国各省都已执行两部制电价。”仝宗旗说,“但由于执行尖峰电价,导致以前平段电价转变为尖峰电价,充电服务费没有变化,所以整体充电费用上涨。”
此外,大工业与工商业合并,也影响了部分充电站的价格。根据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第三监管周期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及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6月1日起实行新的电价方案。《通知》中明确,新电价方案将用户用电价格逐步归并为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及工商业用电(除执行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以外的用电)三类,大型充电站的用电被划归到了工业用电中。区别于民用电和农业用电,工业用电的价格较高。
桩企:增加服务费可缩短投资回本期
在仝宗旗看来,部分运营商上调服务费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多数充电站目前都处于亏损状态。“目前,国内充电场站大多数处于亏损状态,由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仍然不够高,已投建充电桩利用率较低,导致充电运营商处于亏损状态,回本周期较长。”仝宗旗说。
记者查阅某充电桩龙头企业母公司的年报后发现,该公司此前几年持续处于亏损状态。数据显示,2020~2022年,该公司分别实现营收15.77亿元、31.04亿元和45.70亿元,亏损则分别为3786.49万元、5132.08万元、2600.02万元。
公开资料显示,充电桩企业的收入来源可以分为三部分:度电服务费、电费差价和增值服务。目前,充电服务费带来的收入占绝大部分充电桩企业总收入的90%以上。在此背景下,仝宗旗认为,某些运营商调高某一地区服务费的行为,可以缩短投资回本周期,充电价格也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
据了解,2020年以前各地方对充电服务费执行最高限价,随后各地方逐渐放开对服务费的管理,由充电运营商自主定价。当前,充电服务费北方地区相对较高,其中北京等地区在0.6~0.8元/度;南方地区服务费价格竞争比较激烈,大多在0.2~0.3元/度。
仝宗旗告诉记者,全国当前的充电服务费平均为0.4元/kWh,但不同省市、不同运营商采取了不同的价格策略,实时调整服务费价格也属于正常现象。例如,场地停车费等成本的变化,就会导致充电价格的上涨或下跌等波动现象出现。
就此轮充电价格上涨而言,青岛、郑州等地就出现了运营商上调服务费的情况。仝宗旗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郑州地区为例,2023年上半年公共充电站的平均服务费为0.2元/度,直流充电桩的枪效为150度/天左右。以单站投建10个120kW双枪桩计算,按照0.2元/度服务费的收入标准计算,在获得政府30%建设补贴的情况下,8年内企业仍不能回收成本。而在0.3元/度服务费的标准下,企业大概6~7年可以回收成本。
建议完善充电服务费价格标准
面对充电价格的波动,仝宗旗认为应加强电力用户特别是普通消费者的推广宣传,普及电力常识、价格形成机制等,以及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
据悉,随着风光电、储能等装机量的提升,输配电价形成机制的厘清,分时电价机制将成为大势所趋。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电力供需成本结构不同,自然对应不同的电力价格。“增强‘电价上涨或下调’都是正常市场行为的意识,积极引导用户参与削峰填谷,响应电力市场的需求,最终实现电力市场的供需平衡,提升电力系统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