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靴子落地”,激起了新型储能产业一池春水。
近日印发的《广东省促进新型储能电站发展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提出,2022年以后新增规划的海上风电项目以及2023年7月1日以后新增并网的集中式光伏电站和陆上集中式风电项目,按照不低于发电装机容量的10%、时长1小时配置新型储能,后续根据电力系统相关安全稳定标准要求、新能源实际并网规模等情况,调整新型储能配置容量;鼓励存量新能源发电项目按照上述原则配置新型储能。
此次《若干措施》还提出,“用户侧储能项目使用产品经认定符合先进优质产品标准规范的,其储能设施用电量单独计量,电价参照全省蓄冷电价政策执行”。业界称其为“最强用户侧储能支持政策”。
当前,储能产业成为新一轮产业竞赛的关键,全国已有二十多个省市区出台了要求新能源配置储能的政策。业内认为,广东此番跟进,符合新能源“井喷式”发展的趋势,也有望进一步完善储能的商业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截至2022年底,广东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排在全国第三位,但在“十四五”期间,青海、甘肃、山西作为资源大省同样大手笔布局新能源项目,规划的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占全国前三。
“布局储能产业是广东新能源产业搏击万亿产业集群的重要一步,在这轮产业大战中,产能并不是核心,而是要把产值留在广东。”一位广东资深的储能投资人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分析,这是在各省争相抢占储能产业的当下,广东的思路。“广东出台储能政策希望培养更多的储能企业把产值留在这里,帮助企业到外面去拿市场。”
从近期密集出台的政策不难看出,广东更加鼓励发展用户侧储能,这其中既有广东拥有丰富工商业资源的缘故,也有广东电力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前沿,储能经济性得以显现。而这也考验广东储能产业未来的应用场景有多广阔,商业模式还应如何创新。
10万亿级储能大市场起步“从2015年到2018年,我们也经历过动力电池产业起飞的阶段,然后从2018年至2020年行业进入相对低谷。”随着动力电池赛道降温,电化学储能接力成为爆发的风口,高工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胡锋估计,按今年的二级市场来看,储能的行情虽然有所回落,但对比两年前仍维持快速的增长。
长期来看,胡锋乐观预计,储能将是一个体量达到10万亿级别的市场,现在正处于起步阶段。
通俗来讲,在新能源占比日益提高的电网系统中,储能充当一个巨大的“充电宝”角色,为电力系统运行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过去两年,储能产业在各地政府陆续出台扶持政策的加持下不断升温。
2022年,国家层面至少出台29份政策文件涉及储能。截至目前,贵州、广东、河南、山西等超过23个省份跟进落实,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
出台产业政策成为各地争抢储能产业的“前哨战”。无论是行业俗称的“新能源配储”还是对储能电价进行补贴,政策从需求和成本两端发力为储能打开空间。
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区出台了要求新能源配置储能的政策,明确建设独立共享储能可以获得新能源企业支付的容量租赁费,这是目前许多大型储能电站重要的保底收入。
同时,广东、北京、天津、河北在内的全国19省(市)也出台了具体的储能补贴政策。例如,《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明确,对装机容量1兆瓦及以上的新型储能电站,自并网投运次月起按放电量给予投资主体不超过0.3元/千瓦时奖励,连续奖励不超过2年。
胡锋观察到,山东、广东、新疆以及湖北是全国相对较早布局储能产业的城市。多个受访的行业内人士均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相比起源网侧大型储能电站,广东作为工商业集中大省,发展用户侧的工商业储能更加具备市场空间。
中电联统计显示,2022年全国工商业配置储能新增总能量达到0.76GWh,同比增长106.29%,其中广东、江苏、浙江等工商业大省占比超过八成。
一个重要的利好因素在于广东电力市场化改革走在国内前列,工商业用户可以在低电价时给储能系统充电,高电价时通过储能系统放电,利用峰谷电价差进行套利。
广东也大力鼓励用户侧储能发展。《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工商业企业、产业园区等配建新型储能电站;精密制造、通信、金融等用电量大且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要求高的电力用户,按需配置新型储能电站。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电网代理购电价格(一般工商业10KV),峰谷价差最大的是广东省(珠三角五市)1.347元/kWh,远远超过了0.63元/kWh的储能LCOE成本线,工商业储能在广东的经济性也得以保障。
6月5日广东公布的《若干措施》更进一步提出,用户侧储能项目使用产品经认定符合先进优质产品标准规范的,其储能设施用电量单独计量,电价参照全省蓄冷电价政策执行。
业内人士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由于用户侧储能本身有一部分电耗,广东省蓄冷电价采用峰平谷的方式,低谷期电价属于全国最低,峰谷差最大,采用蓄冷电价标准单独计量更为优惠,也将增加工商业侧储能的积极性。
广东发展储能产业优势明显“要增强抢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