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一列名为“光伏号”的海铁联运专列驶入宁波舟山港穿山铁路港站。这一专列所装载的100个标准箱光伏组件,将随着远洋巨轮出口海外。
在业内人士看来,光伏组件出口海外基本上依靠海运,便利的交通条件正是各大光伏组件厂商考量项目落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地图上看,义乌距离宁波港直线距离约200公里。而在2019年10月,设计全长188公里的金甬铁路开工建设。该铁路线建成运营后,将实现“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与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的互联互通,有效满足沿线地区客货运需求。
义乌并非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地方新兵。早在2017年,光伏电池片厂商爱旭股份就进入义乌,开启了该市光伏产业发展的篇章。此后,东方日升、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正泰集团等光伏龙头企业相继携带项目进驻义乌。
眼下,光伏产业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招商的“香饽饽”。单从国内目前布局光伏产业的县级市来看,义乌已是佼佼者。截至2022年,该市光伏产业规上产值达872.30亿元,占整个浙江省光伏产业产值的30%以上。
不过,对于义乌而言,当规模化扩张已有时日后,如何完善产业链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该市接下来需直面的新阶段。
义乌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相关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义乌接下来针对光伏项目的招商重点将侧重于打造一个较为完善的光伏产业全生态体系。“比如,在已有的电池组件基础上,我们优先保障辅材类企业的招商。”
小商品之都装上光伏“引擎”4月27日早上9点,义乌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义乌晶澳)东侧的辅路上挤满了货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随机从一辆货车上看到,其所装运的是一组光伏背板材料,正在等候进厂卸货。而在道路的另一侧,装载印有“晶澳”标志光伏组件包装箱的货车,陆续驶出厂区,它们将驶向宁波、南京等方向。
2019年底,晶澳科技与义乌信息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签订项目投资框架协议,就年产5GW高效电池和10GW高效组件及配套项目达成合作意向。三个月后,晶澳科技决定扩大在义乌的投资——2020年2月,该公司宣布将前述项目调整为10GW高效电池和10GW高效组件及配套项目,总投资达102亿元。这也是晶澳科技当年抛出的为数不多百亿元扩产计划。
回忆起当时的签约场景,义乌晶澳相关负责人记得,2020年3月2日这天,恰逢疫情干扰,双方合作采用了云签约正式达成。“本来计划分4年建设,但我们实际提前了1年半时间,就完成了公告所公示的全部项目。”
“晶澳不是最早来义乌的,但却是项目建设最快的。”该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根据记者获悉,义乌晶澳“年产10GW高效电池+10GW高效组件”项目占地面积661.75亩,建筑面积40余万平米,是晶澳科技回归A股后的第一个募投项目,也是目前该公司产品技术最先进、智能制造数字化水平最高的生产基地。而自项目签约之后,仅用142天,义乌晶澳当时全球最大的光伏智能单体车间便建成投产。
事实上,上述项目的落成不仅对晶澳科技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同时也是义乌自发展光伏产业以来引进的第二个百亿级光伏项目。
时间回溯到2016年6月,袁家军在担任浙江省政府主要领导期间调研“光源科技小镇”建设时,曾提出要求:义乌要积极招引科技型企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将“光源科技小镇”打造成为“世界光明之都”。至此,这座已经誉满全球的小商品之都,要添上新的发展引擎。
2021年初,义乌“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在这份纲领性文件中,该市再度明确提出,要“打好世界光明之都、绿色动力小镇为引领的智造牌,联动中小微企业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其中,在建成“世界光明之都”方面,义乌表示要全力打造国家光伏产品智造基地,加快形成智能显示产业集聚高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义乌已经围绕光伏电池、组件,大力招引上下游企业,推动产业链全贯通。截至2022年,全球光伏电池出货量排在第二的爱旭股份,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排名前六的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和东方日升均已在义乌设厂。此外,2022年6月,正泰集团总投资达113亿元的光伏电池、组件生产基地和分布式电站项目,同样落户义乌。
与此同时,“老朋友”还在加码。
2023年4月11日,爱旭股份发布公告,为进一步扩大高效电池产能规模,加速产业布局,该公司拟在浙江基地投资建设义乌15GW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和义乌15GW高效晶硅太阳能组件项目,这两个项目合计总投资近130亿元。
不可否认,义乌制造的光伏产品已然在市场颇具规模。截至2022年底,该市已投产的电池片和电池组件产能都达到35GW,占全球市场份额近20%。
需注意的是,用数年时间度过规模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后,义乌的光伏产业接下来则要跨入高质量发展期。按照规划,到2025年,义乌千亿级智能光伏产业集群将基本建成,光伏电池片产能达到70GW、组件产能达到65GW,总产值有望突破1200亿元。
据悉,针对智能光伏产业,义乌将在产业引导基金、数字化改造、基础设施代建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改革,促进该产业更快、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