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演变成一种新的娱乐文化,大排量摩托将成为未来的重要增长点
在智能化的加持下,摩托车产品早已变了模样,享乐型需求替代了传统的生产性需求,一个高增速的市场正在加速到来。
5月19日,2023年北京国际摩托车展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帷幕,由中国摩托车商会与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规模达7万平方米,吸引超500个品牌共赴盛会。
本次展会上品牌众多,国产品牌集体亮相,其中包括以宗申、隆鑫、春风、钱江、光阳为首的国内头部企业,以无极、凯越、奔达、汉威、鑫源、杰迪、台荣为代表的新晋国产势力等。还有大量国际品牌,欧洲品牌有宝马、杜卡迪、凯旋、KTM、比亚乔,日系品牌以本田、雅马哈和川崎为代表,还有以北极星、印第安、哈雷为代表的北美车企全线出席。
在这背后,是中国摩托车消费市场的高速发展。据《中国摩托车工业产销快讯》数据显示,2010-2021年250cc以上中大排量摩托车销量由2010年的1.71万辆增长至2021年的33.30万辆,年复合增速达30.98%。
除此之外,本次摩展还带来了许多中高端品牌的骑行装备、高质量的零部件展示及定制化的改装服务,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丰富的观展体验。
据官方估计,展出期间将迎来2万人次专业观众和10万人次普通观众到场参观。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摩托车展将比以往多展出一天,充分体现其热闹。
“坦白说,现场观众和我印象里的摩托车爱好者形象不一样。”首次参加摩展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系助理教授邹德强告诉《财经》记者。
不同于印象中军旅风穿着的硬汉猛男,有拖家带口的年轻父母,有上了年纪的玩咖,更多的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能明显感受到摩托车消费者的多样化和普及化。
据Statistica、IMMA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大排量摩托车人均消费量仅为1.3辆/万人,远低于欧美约9-22辆/万人,日本约5.3辆/万人。摩托车由代步工具向中大排量娱乐车型转变,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
总体来看,摩托车行业经济效益继续向好,利润总额增长明显。
据中国摩托车商会数据显示,2022年,工业总产值1400亿元,利润总额88亿元,同比增长48%。2023年第一季度,摩托车生产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6亿元,同比提高13%;实现利润总额17亿元,同比提高43%。
国产品牌崛起,国际品牌加入“价格内卷”
价格成为本届摩托车展的一大亮点。
“我们把价格做到了9万元以内,你们猜8.6万元?NinjaZX-4R的价格是6.98万元!ZX-4RR是7.68万元!”在日系头部品牌川崎的展台上,主持人话音刚落,底下一片惊叹叫好。
这个价格给市场“带来了一点小小的川崎震撼”,同系列的ZX-10R和ZX-10RR官方售价分别为23.68万元和34.98万元。价格打下来了,但配置仍然豪华。以低配版ZX-4R为例,动力方面配备399c直列四缸水冷发动机,冲压后可达81马力,转速可达1.8万转,被称作“小四缸猛兽”。
就在川崎公布价格的20分钟前,国产自主品牌凯越也带来了新车450RR,仿赛车型的外观,配备自主研发的直列四缸水冷发动机,排量达443cc,售价更是意外,标准版为3.58万元,高配版为3.98万元。
“太卷了,这价格让别的车可怎么办?”有网友发出感慨。
除此之外,意大利品牌杜卡迪全新大魔鬼DiavelV4首次在中国亮相,搭载1158cc的四缸发动机,马力达180匹;日系雅马哈带来Tenere700,配备水冷并列双缸DOHC4冲程发动机,售价为10.98万元;还有本田的CB750和CL500、印第安急速酋长等车型。
自主品牌中,春风一口气带来6款新车,其中XO狒狒冒险家只需9680元,双缸水冷的450SRS售价为3.358万元;奔达带来全新巡航车金吉拉450,配备V型双缸450发动机,售价2.69万元……
在过去,国内客户对品牌忠诚度不高,对摩托车品牌偏好程度没有海外强烈,因此主要靠硬实力比拼。以前,国产品牌主要依靠性价比和进口、合资竞争,但如今,凭借电气化、智能化的新技术和成本控制能力,国产品牌有了越来越强的竞争实力。
针对独自一人骑行时的安全问题,无极机车基于车联网系统,推出了倒车后,智能呼叫紧急联系人、后台客服、附近车主、人员及车辆救援等服务;若经过此前用户授权,倒车前的驾驶员及车前后影像将由后台客服获取,并判断情况,以便呼叫救援。
“智能化的技术,让我们有了很多新玩法,”无极国内营销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彭涛告诉《财经》记者,摩托车用户有很强的社群属性,喜欢抱团社交;为了洞悉用户需求,整个公司要求人人开车,定期和用户组团驾车,挖掘用户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包括头盔后视图案互动;与百度文心一言合作,打造智能化语音交互平台,以便保障行车安全,提升驾驶体验。
“眼下,中国摩托车有一个冲击全球头部品牌的时代机遇”,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赖民杰告诉《财经》记者,伴随电气化和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投入,中国摩托车产品在海外将更有望带着新技术的势能,以一种新姿态直接杀入全球市场。
乍看之下,这条路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推广路径很像,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