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率先打破"增收不增利"魔咒 造车新势力格局生变
时间:2023-05-22 17:27:21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没有规模和爆款产品,前期研发和运营成本很难分摊,很难跨越成本与规模拐点,也就无法实现盈利。客观上讲,Mod-el3推出前的特斯拉、汉之前的比亚迪(纯电产品),除去补贴外,都曾面临巨大的盈利压力。”企业转型专家、“汽车新四化”产业研究者杨继刚在与《中国经营报》记者沟通中直言。

近期,造车新势力头部“蔚小理”陆续发布4月份新车交付成绩单,理想、小鹏、蔚来分别交付25681辆、7079辆、6658辆。理想轻松夺得造车新势力冠军。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四季度、2023年一季度,理想连续第二个季度实现正向盈利。对此,杨继刚表示:“理想也是在接连跨越周销量7000辆、月销量25000辆、一季度销量超5万辆的情况下,才实现了盈利。对车企而言,盈利的关键,要么是规模,要么是爆款。对包括理想、小鹏、蔚来在内的造车新势力而言还都在创业期,月销量过万仅仅是生存的门槛,持续盈利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通过成本控制,规模效应实现“造血”被三家车企提到了重要位置。对于当前获利与市占率哪个更重要,理想董事长兼CEO李想直言:“对我们而言市占率第一重要,所以我们二季度的核心目标是把一季度在20万元以上NEV(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市占率从11%提升到13%。”

单月交付超2万辆,理想率先实现盈利

破纪录的交付量带动理想第一季度收入同比大幅增长。

2023年,理想是“蔚小理”三家中最为春风得意的一家。这从李想频频在微博发布动态披露销量、谈论技术就可以看出。

根据理想官方发布的数据,4月,理想汽车共交付新车25681辆,再次创下理想汽车单月交付的新纪录并连续两个月交付超2万辆,同比增长516.3%。截止到2023年4月30日,理想汽车累计交付量为335599辆。

“我们在二季度会有交付量的爬坡,争取在6月份实现单月交付突破3万辆的目标。”李想表示。

2023年4月,蔚来交付新车6658辆,同比增长31.2%,其中高端智能电动SUV交付1713辆,高端智能电动轿车交付4945辆。2023年1—4月,蔚来共交付新车37699辆,同比增长22.2%。蔚来新车已累计交付327255辆。

4月,小鹏汽车共交付7079辆,较去年同期交付量9002辆,同比下滑21.4%。截至2023年4月,销量累计交付达到284019辆。从发布首款量产车时间来看,理想在累计交付量上做到了后来居上。单月销量上也远超蔚来、小鹏。

值得一提的是,“蔚小理”三家中,理想率先盈利。根据理想发布的财报,一季度,理想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总营收187.9亿元,营收同比大增96.5%。扣除股权激励,经营利润和净利润分别达到8.9亿元和14.1亿元,自由现金流达到67.0亿元。第一季度毛利率为20.4%。

“破纪录的交付量带动理想第一季度收入同比大幅增长。同时,得益于理想强大的产品力和出色的运营效率,理想在第一季度取得了健康的毛利率,以及创历史新高的正向经调整经营利润率和自由现金流。”理想首席财务官李铁表示。

规模效应是破解“增收不增利”关键

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通过成本控制、规模效应实现“造血”尤为重要。

虽然理想实现盈利,但记者关注到,造车新势力队伍中“亏损”是现阶段的常态。2022年全年“蔚小理”三家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亏损。

“‘蔚小理’当前遇到的‘增收不增利’问题,实则是企业跨越成本与规模拐点的真实写照。因此,要么快速打造爆款产品,要么形成销量规模,这是打破‘增收不增利’魔咒的关键。”杨继刚向记者表示。

“‘蔚小理’正处在盈利能力改善的加速期,大额研发会导致其短期战略性亏损。”中信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指出。就何时能够实现盈利,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曾在2023年上海车展前夕扶摇架构发布会上表示:“我们希望在2025年实现盈亏平衡,但如果为了真正的大规模,我们还会延后,我们认为大规模是最重要的。”

蔚来创始人、CEO李斌则在蔚来的第三季度业绩会上抛出了“2023年第四季度(Q4)NIO品牌实现盈亏平衡”的目标。今年3月初,李斌再次重申了这一点。“如果原材料价格按目前趋势达到我们预期的下降速度,我们不改变2023年Q4蔚来品牌实现盈亏平衡的目标。”

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通过成本控制、规模效应实现“造血”尤为重要。但规模效应并非短时间内能达成的目标,当前“成本控制”也是优化业绩的重要途径。

这一点李斌、何小鹏、李想显然是知道的。何小鹏表示,“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内卷,非常重要的是要有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这也会是小鹏接下来要赢得竞争的核心能力。(2023年)小鹏要实现自动驾驶的BOM成本(BillofMaterial,物料清单)下降超50%,整车的动力和硬件系统成本降幅达到25%。”

技术、产品、交付将决定生存

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都视关键技术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在加大研发,构建技术护城河。

今年一季度突如其来的“价格战”让不少车企陷在保销量和保利润的两难选择中。虽然价格战暂时停歇,但汽车市场“内卷”将会成为未来几年的趋势。

“未来2—3年,我保守预计,60%—70%的品牌将面临关停并转。”长安汽车董事长朱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