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年底,如果你恰好去云南大理旅游,或许能碰见无人驾驶巴士、旅游主题观光车,行驶在洱海生态廊道上——这是蘑菇车联正在测试的自动驾驶车辆。2023年上半年,游客就可以在洱海景区亲身感受这一切。
大理,是蘑菇车联落地的最新城市。2022年11月,公司中标大理环洱海自动驾驶生态旅游示范项目,一期项目金额约2.89亿元。
蘑菇车联CTO郭杏荣在接受《21CBR》记者专访时表示,自动驾驶技术经过十多年的研发测试,产品逐渐成熟,如今终于找到商业化的出路。
成立于2017年,蘑菇车联拥有全栈自研的“车路云一体化”自动驾驶方案,截至2022年年底,项目已在北京、湖南、云南、四川、江苏、湖北等落地,累积签约金额超100亿元。
商业化方面的突破,归功于蘑菇车联在技术上率先下注“车路云一体化”路线。
这条技术路线融合感知、决策控制、高精地图、云+边缘计算、实时数据等技术,构建自动驾驶+车路协同+AI云平台三大板块,满足不同场景、不同车型需求,给各地政府部门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押注车路云
郭杏荣2021年7月加入蘑菇车联团队。
他曾担任百度公司主任架构师、移动和云计算事业群技术委员会主席,以及多家科技公司CTO,在云计算、大规模并发系统架构、智能硬件等领域,拥有近20年的技术经验。
之所以选择蘑菇车联,郭杏荣表示,在与创始人兼CEO朱磊沟通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司的自动驾驶路线——坚持“车路云一体化”,主打车路协同。
“从数学上来讲,全局最优解一定大于局部分优解。”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的他坚信,有了路、云的支持,相当于开启“上帝视角”,结合全局信息,优化用户的加减速等行驶策略,更快实现自动驾驶。
在蘑菇车联内部人士看来,从商业化角度,国内自动驾驶公司坚守的单车智能道路,并不容易走通。
本轮的自动驾驶技术浪潮,始于2009年谷歌推出自动驾驶汽车计划Waymo。2017年,Waymo开始测试驾驶座上不配置安全驾驶员情况下的自动驾驶技术,一年后,推出自动驾驶网约车的WaymoOne应用,也就是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
郭杏荣称,国内诸多主攻单车智能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大多是Waymo模式的学徒,10余年时间过去了,商业化方面鲜见成功者。
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难点何在?
面向C端市场,需要高昂的软硬件成本;大规模落地,涉及到法律监管风险。郭杏荣认为,自动驾驶技术是对现有交通体系的颠覆,若不加以有序地管理,“像把一头公牛拉进了瓷器店”。
在业内人士看来,更为成熟的自动驾驶商业化路径,即通过政府部门投资智慧道路等基础设施,分担企业的自动驾驶研发成本,再扩展到物流、客运等企业客户;直到自动驾驶成本降到足够低,才能在消费级市场普及。
到2019年,从学术界到政府相关部门政策文件,“国内逐渐地开始提‘车路协同’”。蘑菇车联团队认为,自动驾驶或许有另外一条道路,这是后进者的机会窗口。
郭杏荣以特斯拉的电动汽车为例,它之所以能够成功,有赖于电池管理系统的创新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突破了电池容量小、续航短等问题。类比它们的发展思路,车路云是“用系统性的方案解决单点不能突破的瓶颈问题”。
落地到城市
车路云系统解决方案中,要改造交通设施,这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与买单。
“从基础建设出发,这决定了它就要有政府的参与。”蘑菇车联团队称。
过去数十年的科技公司崛起过程中,创业者多聚焦在消费级、企业级市场,并不擅长做政府生意。
这恰恰是蘑菇车联的优势。
蘑菇车联核心人物朱磊除了有在大公司担任CTO的技术背景,还曾在滴滴出行担任过商业事业部总经理,相比大多数工程师背景的自动驾驶公司创始人,他拥有更丰富的商业化运营经验。
“公司最初创立时就是双重定位,一是技术提供商,一是运营服务提供商。”郭杏荣表示,蘑菇车联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必须要跟政府打交道。
在同行不太愿意承接或没意识到政府需求时,蘑菇车联“撸起袖子做运营”,与地方国资合作组建合资公司,在当地建立运营中心。
内部人士透露,由于提供的是具有公共属性的产品,公司在2019年拆除了VIE架构,在后续的融资过程中,更倾向国资、内资的投资方。
技术方面也有门槛,要掌握单车自动驾驶技术,还要突破“路云”的核心技术。
据郭杏荣介绍,团队首先对路进行智能化升级,实现连续无盲区道路感知覆盖;其次,要以高通量、低延时方式,将从路侧感知的海量数据传输到车辆端,从而实现更安全的自动驾驶。蘑菇车联团队将传输时间压缩到100毫秒,低于业界200毫秒的平均水平。
技术与运营均衡发展,蘑菇车联率先拿到政府端订单。2019年10月,公司在北京顺义落地国内第一个开放式5G商用智慧交通车路协同项目,此时距离蘑菇车联成立不到2年。
到2021年,蘑菇车联走出示范区,同年3月,与湖南省衡阳市政府达成合作,落地国内首个城市级自动驾驶项目,项目金额约5亿元。
以政府签订的自动驾驶项目为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