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喻为新能源车"心脏"的动力电池亟待哪些方面变革
时间:2022-08-22 17:35:38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新能源汽车正处于高速增长的通道。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115%的增长,市场占有量达到21.6%。整体来看,全行业已经开始从量变进入到质变阶段。一些国际汽车巨头纷纷发布停售燃油车的时间表,部分国内车企也提出到2025年全面停售燃油车的计划。在创新方面,2021年,我国汽车专利公开量为32万件,其中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占比达43.4%。

种种迹象表明,汽车产业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新能源汽车正在从过去作为产业转型的先锋力量,进一步发展成为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主导性力量。这种趋势是不可逆的,并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电池革命推动汽车革命

在汽车电动化发展过程中,电池技术创新起到了主体作用。正是因为电池革命,推动了汽车革命。2011年主流动力电池比能量仅在100瓦时/千克左右、系统成本为4元/瓦时,电池占到了整车成本的一半以上。到2021年,动力电池技术指标发生重大改变,单体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千克,系统成本降到1元/瓦时以内,电池占整车成本降低到1/3左右。10年前,日本、韩国电池公司占市场主导地位,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第一梯队,2021年中国有6家电池企业市场规模进入全球前十,更是出现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世界级电池公司,中国电池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在海外建厂、进入国际供应链体系。过去我们国家主要是电池集成,现在形成了从材料研发、电池生产、回收利用到设备支撑的全球产业链最全、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体系,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四大原材料基本摆脱进口依赖,锂电设备国产化率也已经达到90%以上,其中关键工序的装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在这期间,电动汽车性价比快速提升,其中续驶里程从过去的100多公里发展到目前600-800公里甚至更高,部分车型成本相对燃油车开始具备竞争力,过去担心的安全、充电等问题也不断改善,电池产业发展对电动汽车被市场接受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同时,电池革命未来也将推动能源革命进程。未来的汽车,将是能源互联网体系中的一个个单元,是存储和消纳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强大载体。新能源汽车可通过有序充电、车网互动、换电、退役电池储能等方式对高比例可再生电力系统的灵活性资源形成补充,解决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受季节、气象和地域条件影响的不连续性和不稳定的问题,支撑能源体系转型。据估算,2040年中国大概会有3亿辆电动车,如果每辆车平均是65度电,3亿辆车可以装200亿度电,通过V2G及有序充电灵活性调节,将满足海量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调峰需求。在某种程度上,电池成了一种新的“能源”。

持续推动电池革命的几个重要问题

1、加快布局下一代电池。我国电池产业在上一阶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需注意到美国、日本、韩国、欧洲正在加大对下一代电池的支持,我国依然存在因技术变革而导致被甩掉的风险。如美国计划到2030年实现固态电池和锂金属电池规模化量产;日本计划到2030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韩国将在2023-2028年投入3066亿韩元,争取提前实现固态电池、锂硫电池、锂金属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欧盟委员会已批准向参与电池项目的7个成员国提供32亿欧元援助,用以支持电池技术研究和项目创新。从全球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规划看,2030年是关键节点,预计2030年前后固态电池、锂硫电池等下一代电池都将大规模进入市场。当前,我国应加大对下一代电池的研发投入,完善新技术产业链环节,并寻求适宜的应用场景以推动技术落地和迭代。

2、紧盯电池原始创新。锂电池技术起源于欧美,之后日韩将锂电池产品化,中国实现了锂电池工业化成熟应用。虽然目前欧美企业想要在现有格局下去挑战中日韩三国巨头电池企业的地位有一定难度,但动力电池技术并非完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欧美的基础研究能力强,极有条件涌现大量颠覆性创新。我国应该由生产引领向基础创新领域延伸,加强化学、物理、材料等基础研究能力建设。同时,随着动力电池向TWh时代的迈进,也要高度关注电池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创新,提高良品率、降低生产成本。

3、重视国内电池产能水平快速扩张带来的风险。2021年以来,各动力电池企业纷纷进行产能扩张。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一季度国内动力电池新投建项目近30个,规划产能超过800GWh,合计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上产能本质上是需求驱动,尤其是优势企业有优势产品,急于巩固市场地位。令人比较担心的是产能扩张带来的资源紧张、恶性生产、重复建设问题。尤其是与地方高额投资补贴互动绑定但明显缺乏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能扩张,不论是对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都存在较大风险。

4、电池必须率先实现自身绿色化。当前动力电池产业链是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电池生产碳排放一般占车辆全生命周期总排放量的20%左右,电池产业低碳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欧盟《新电池法规》通过对电池碳足迹的声明、分级及限额要求逐步构建起“碳壁垒”,未来我国动力电池企业若要顺利出海欧洲,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力降低产品碳足迹。因此,我国有必要通过构建动力电池低碳管理体系和行动指南,促进动力电池从资源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