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电动化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配套基础设施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也迎来行业发展的关键时刻。碳中和背景下,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需要持续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国家也不断出台补贴政策刺激充换电行业的发展,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此背景下,CIC灼识咨询与云快充共同探讨行业成长空间以及未来产业格局,联合发布《中国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蓝皮书》,该蓝皮书从行业角度梳理了新能源汽车能源基础设施主要的发展脉络,并重点分析了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行业发展历程、相关政策、商业运营模式、赛道空间等,同时对换电这类补能模式的技术路径、行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产业展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01
中国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发展概览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为充换电行业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快速发展,在2021年新能源汽车在新车销量的渗透率从1月的6.3%大幅提升至12月的21.4%。预计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570万辆,其中大部分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由新能源乘用车贡献。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催生大量充换电设施的市场需求,为充换电行业的发展夯实基础。
新能源汽车的配套基础设施包括充电和换电两种主要模式,自2006年萌芽至今,充换电设施已经历了培育期和快速发展期,进入到了关键发展期,充换电将共同发展;目前充电行业的发展重点已从建桩逐渐转移至运营,而换电行业则注重营运车和商用车市场。
中国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模式对比
现阶段来看,充电和换电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补能模式各有优劣。充电模式更便利、且接口标准化程度高,在短期内商业化运营更为可行,而换电模式对电池损耗低、充电速度快且安全性高,但其接口的标准化难度较高,商业化运营的盈利性仍待验证。
中国新能源充换电行业趋势展望
中短期(2025年以前)来看,由于标准化技术难点,充电仍然将会是主要的补能形式,充换电行业将以“充电为主,换电为辅”。
目前换电模式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换电模式下的核心技术难点—标准化仍然在不断攻克当中,短期来看出租车、物流车可标准化程度高、日行驶里程长、补能时间机会成本大,会是换电未来主要覆盖的场景。
网约车(不包含出租车)短期内将仍以充电模式为主,不同于出租车的轮班制能够实现一天两次补能,网约车通常一天补能一次。在充电桩点位不断铺开以及价格战的背景下,对于价格敏感的网约车司机而言充电模式更具吸引力。
长期(2025年及其以后)来看,由于大规模电动车充电将对电网造成一定冲击,换电模式的优势将会凸显,充换电模式将均衡发展。
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会逐步替代燃油车,充电桩数量以及电网的承载能力将逐渐达到饱和。在此背景下,换电可以减少大量新能源汽车高峰期充电对电网的冲击,换电模式的优势将逐渐凸显。
标准化的难点逐步攻克后,换电模式也将兼容更多车型,长期来看,充电和换电这两种补能模式的比重将逐渐均衡。
02
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行业概览
中国汽车公共充电桩数量分析
截至2021年,中国的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已达110万个,预计2026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770万个和1,720万个,市场对公共充电设施的巨大需求将持续引领行业增长。
过去几年,交流充电桩(慢充桩)是公桩的主流。由于政府的补贴鼓励和相对较低的采购成本,交流充电桩(慢充桩)成为公桩增长的绝大部分。交流充电桩(慢充桩)的数量从2017年的10万个增加到2021年的70万个,年复合增长率为67.3%。不过,随着政府逐步削减对公桩的补贴,以及市场对更高充电效率的需求不断增加,预计直流充电桩(快充桩)的数量将引领行业增长。预计到2026年和2030年,直流充电桩(快充桩)的数量将分别增长到340万个和870万个。
中国充电桩行业相关政策分析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充电桩行业的发展。2014年起,国家根据新能源汽车数量规划充电桩的建设目标;2016年起,国家开始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财政补助;2019年起,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较早的充电桩政策中,政府出台补贴政策鼓励充电桩建设。最近,政府补贴重点已从充电桩建设转移到充电桩运营,政府有意加大运营力度,提升充电桩设施运营质量。
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行业业务类型分析
充电桩业务可分为设备销售、充电桩运营、充电桩维护、充电桩联通四个部分,其中充电桩运营以充电桩的运营收入、增值服务收入和政府补贴为主要收入来源。根据投建主体不同,充电桩运营可分为自建自营、合建联营、他建代营、私桩共享四个模式,多元的运营模式能够让充电桩运营商更灵活、更高效地为用户提供补能服务。
中国充电运营商竞争格局分析
截至2022年2月底,按公用充电桩数量计,我国充电运营商前十市占率约为85%,前三名总市占率可达约56%。
03
中国新能源汽车换电行业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