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超过1亿千瓦。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会上提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
光伏无疑是当前最具有经济优势、规模化的清洁能源,也是推动能源革命、实现“双碳”目标的“扛把子”。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到2022年底,预计全球可第一次实现光储平价,这就意味着打通了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大逻辑,确立了光伏长期成长的逻辑。
成本下降依然是最核心的逻辑,背后是技术的不断革新。业内认为,继硅片之后,未来10年,预计驱动光伏发展的最大技术变革在电池端,2022年将是N型电池步入产业化的元年。技术路线方面,预计异质结(HIT/HJT)、TOPCON等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并行发展。
展望2022年,业内预计全球装机量有望达到220吉瓦至250吉瓦。细分领域来看,硅料价格下降已确定无疑,底价将在硅料厂商及终端厂商的反复博弈中得到确立;封装胶膜、光伏背板、低温银浆等辅料领域的投资机遇则值得关注。
硅料价格:将在博弈中筑底
在全球愈加重视新能源、国内推行“双碳”大战略的背景下,光伏的长期成长逻辑已然确立。
“预计2022年底,全球可第一次实现光储平价,这就打通了替代化石能源的大逻辑。”对于光伏产业的成长逻辑,SOLARZOOM新能源智库负责人马弋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2022年硅料价格下跌,度电成本下降,带动光储一体化进入平价时代,这也意味着整个新能源产业的成本降低到与化石能源同等的水平。
巨头们对中长期的市场前景相当乐观。
据隆基股份测算,到2030年,全球光伏每年的安装规模将会达到1500吉瓦以上;按照光伏组件的生命周期,在安装后第31年起进入组件更换期。这两大因素促使光伏成为年需求量超过1000吉瓦、持续成长的行业。
中环股份董秘秦世龙认为,中长期来看,在政策加持下,风光大基地建设、光伏整县推进等迅速推进,叠加产业持续降本增效,未来几年光伏有望保持超过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
具体到2022年,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也普遍看好,预测全球装机量将在220吉瓦至250吉瓦之间,较2021年增长30%以上。
“一是新增需求,二是2021年因为硅料上涨导致没有装机的量,都会在2022年实现。”马弋崴解释。
“2022年的装机量,由硅料价格和组件成本博弈确定。”行业媒体《全球光伏》分析师曹松杰进一步分析,2018年至2021年,业界一般根据国家能源局的补贴来预测装机量。进入2022年,在硅料产能放量、组件价格无法承受2.2元/瓦高成本的情况下,硅料价格不可能再回到270元/公斤的高位,二者的博弈最终带来硅料价格下降、装机量上升。
简单回顾,自2020年下半年起,在国内“6·30”抢装潮的刺激下,光伏产业上演了一出“大反攻”,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辅料(以光伏玻璃为代表)开启“涨价模式”,相关厂商随之开启“扩产模式”,这一现象延续至2021年三季度,其中硅料价格一度超过270元/公斤。
硅料价格大幅上涨后,包括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等硅料厂商纷纷开启扩产。2022年1月25日,大全能源发布定增预案,拟募资110亿元用于年产10万吨高纯硅基材料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记者注意到,伴随着新增产能的释放,2021年12月起,硅料价格在半个月内就从每公斤270元跌到约230元。
“2021年硅料上涨经历了四个阶段,预计未来价格下降也会呈现分阶段趋势。”曹松杰分析,近期硅料价格小幅反弹,源于印度厂商提前备2022年第一季度的货带来的出口需求。他预测,在4月份印度开启对进口光伏产品征收关税后,预计国内的出口需求告一段落。
技术革新:从硅片转向电池
光伏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产业。过去10年,从多晶走向单晶,加上金刚线助力,硅片技术革新成为光伏产业降低度电成本的利器。在业内人士看来,接下来的10年,电池技术革新将成为新的产业成长逻辑,给相关从业者带来超额利润。
“未来一段时间,电池环节突破的可能性最大。”对于产业的变革方向,爱旭股份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技术革新,光伏电池将从P型逐步转入到N型,2022年将是N型电池产业化元年。
“我们主要看好异质结。”对于N型电池,马弋崴表示,基于生产成本下降、转换效率提升,再考虑到产品全生命周期发电量、碳减排等,异质结将是最理想的技术路线。“可能短期内部分产业从业者选择了TOPCON,但异质结在2022年底实现了银包铜量产导入、硅片薄片化后,将有望进入大规模产业化。”
据业内人士介绍,TOPCON转换效率达24%以上,需求设备与现有的PERC电池技术路线可兼容,具有产业化成本低优势;HIT(异质结)工艺简单转化率更高一些,更适合电池薄片化、双面化需求,但面临设备投入高的问题。
据爱旭股份相关负责人介绍,与目前主流的PERC电池相比,公司研发的ABC电池采用全新的背接触结构,电池正面无任何栅线遮挡,实验室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