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汽车业对接成果优势互补
时间:2021-10-29 16:37:19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随着整个产业朝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四化”方向加速迭代,全球汽车业正处在一场巨变的前夜。

在前不久举行的2021中德汽车大会上,业界认为,“新四化”不仅改变了汽车业发展方向,也改变了市场运行的规律,使得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不断涌现,而中国一以贯之的改革开放以及一系列支持政策,也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提供了巨大动力。

“新四化”加速汽车技术创新

在汽车业的“新四化”之路上,技术创新首当其冲。

作为新能源车的“心脏”,如何解决成本与安全问题一直是横亘在动力电池行业的一道坎。在本次中德汽车大会的汽车科技创新展上,动力电池企业亿纬锂能推出了最新研发的4690大圆柱锂电池。

亿纬锂能研究院副院长江吉兵表示,4690大圆柱锂电池不只是尺寸上有变化,在成本和安全上也具有优势。与软包和方形锂电池相比,圆柱形锂电池的单个一致性较好,是目前商业化最早、生产自动化程度最高、成本最低的动力电池产品。同时,亿纬锂能还从设计、产品质量和供应链布局三个维度出发,保证大圆柱锂电池“绝不起火”。比如,通过定向泄压和超强气道设计,将电池热失控产生的能量由被动隔离转为主动疏通,大大提升了整个电池系统的热安全。

江吉兵说,现在的各种动力电池技术各有千秋,都有自己的瓶颈和优势,面对未来的市场需求,亿纬锂能也在聚焦和拓展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除动力电池外,汽车智能化同样是业界关注的一大热点。展会现场,广州领世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领世科技)展示了自己为新能源智能汽车制造企业提供的创新性整车控制方案。

领世科技副总裁容义波认为,自动驾驶是一个庞大的组成,涉及ADAS算法、高精地图、车用芯片、激光雷达等一系列硬件生产与技术研发,而领世科技则主要专注于为自动驾驶行业提供汽车控制的“操作系统”,通过软件实现对车辆的完全控制。

据容义波介绍,汽车线控技术目前或多或少都存在被国外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导致国内自动驾驶算法公司缺少安全、可靠的线控车平台。为此,领世科技利用其整车控制核心技术和集中式E/E架构优势,打造出了优秀的国产线控车平台。接下来,领世科技将以供应商的角色向本土车企提供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和中央控制器产品,成为独立的汽车控制中间层“操作系统”(包含中央控制器硬件和软件)供应商。

值得注意的是,在汽车智能制造领域,由3D视觉、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结合而成的“3D机器人视觉”正在成为主流趋势,并诞生了北京微链道爱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链科技)这样的行业翘楚。

微链科技相关负责人李萃说,3D视觉能让工业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以更高精度、更快速度执行更复杂的工作。目前,3D视觉引导已在国内外汽车零部件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微链科技的优势在于拥有独家专利技术的DaoAI特征点识别系统,能通过物体的表面特征点对目标工件的三维坐标进行定义,构建AI数据库,使得搭载了感知系统的机器人能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各种操作。

不只是中国企业外,更多的德国企业也希望把合作落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

本次中德汽车大会上,欧洲FMCW激光雷达技术生产商ScantinelPhotonics、全球首发了超大型高速激光熔覆设备的ACunity公司、德国明星级机器人公司Wandelbots、生产了全球首款即插即用电动汽车底盘的DeepDrive公司、面向大众市场的无缝激光雷达集成商Blickfeld以及荣获“2020德国创新奖”流体动力学测量系统生产商Vectoflow等6家德国创新技术企业进行了路演,并与参会的本地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了对接交流。

中国市场引领汽车发展新方向

在全球迈向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汽车电动化已成为各方共识,而与电动化相伴相生的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趋势同样引发与会人士热议,围绕“新四化”的发展设想层出不穷。

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郑赟认为,在移动出行、自动驾驶、数字化应用、电动化趋势的推动下,汽车产业价值链核心环节将为推动全球“双碳”进程做出贡献。

近两年,梅赛德斯-奔驰、大众、本田等传统燃油汽车业巨头,纷纷提出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推动产品电动化进程。以奥迪为例,从2026年起,其面向全球市场推出的所有新车型均为纯电动车型,2033年开始在全球逐步停止生产内燃发动机。

奥迪CEO杜斯曼表示,奥迪的电动化平台战略是打造丰富电动车型的基础,并覆盖从紧凑级到豪华级市场。目前,奥迪e-tron和奥迪Q2Le-tron两款车型已实现本土化生产。2022年,奥迪将在中国市场推出基于MEB平台的紧凑级及中级车型。未来,奥迪还将推出基于PPE平台的车型,建立奥迪专属的生态系统,并专门基于中国消费者的需求量身打造包括充电基础设施和自动驾驶在内的产品和服务。

今年1至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16.6万辆和215.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8倍和1.9倍,全年可能突破300万辆。其中,9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19.5%,这意味着每卖出5辆乘用车,就有近1辆是新能源汽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