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令动力电池退役量逐年攀升,动力电池回收迫在眉睫。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和赛迪智库数据显示,2020年累计退役的动力电池达20万吨(约25GWh),到2025年,我国需要回收的废旧电池容量将达到137.4GWh,是2020年的5倍多。
而国际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ANDMARKETS则预计,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规模将达到122亿美元,到2030年将达18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63亿元。其中,中国是最大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之一。
面对超千亿的蓝海市场,有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从业者却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达了“回收不到退役电池”的困惑。在实际调查过程中,记者还发现大量不符合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从事动力电池回收,它们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人体健康,也背离了动力电池回收的最终目的。
一场不合理的竞争
“一些非‘白名单’企业只是做贸易商,高价竞标得到退役电池,再转卖给下游,或者把电池打粉后再卖给‘白名单’企业去再生利用。
每年有多少退役动力电池被回收?在记者的采访中,业内人士无法给出确切答案。
从退役电池的来源看,从私家车车主手中获得退役电池目前还并非主流。赛德美创始人赵小勇告诉记者,“我们获得废旧电池主要有五大渠道:新能源汽车车厂、电池厂、运营公司(如公交车)、出租车公司,还有报废汽车拆解厂和储能企业。”
2018年9月、2021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两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共20余家企业入选。在行业内,它们被称为“白名单”企业,而赵小勇创办的天津赛德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位列其中。
在“白名单”企业担任高管的高先生告诉记者,“白名单”并不是行业的“准入门槛,它更像是一个推荐名单”。据了解,一些拥有动力电池的企业会以招投标的形式,将退役电池售出。有些招标企业对投标方的资质要求不严,这意味着“白名单”企业与非“白名单”企业(包括小作坊、贸易性质的公司等)将同场竞争。
“小作坊、贸易性质的公司可能没有正规厂房、没有研发投入,用简单甚至不环保的设备回收动力电池,成本比‘白名单’企业低得多。”赵小勇表示,动力电池的回收成本包括包装、运输、仓储、环保、拆解等多个环节的投入。在竞标时,“白名单”企业要考虑成本,而非“白名单”企业则可以给出更高的回收价格,双方在进行“一场不合理的竞争”。
记者在网络搜索“动力电池回收”,发现大量非“白名单”企业挂出回收动力电池的信息,它们给出的回收价格也从每吨1万~10多万元不等。记者电话联系了数家企业,其中从事梯次利用的顾先生表示,三元锂电池回收要看电池的容量和详细参数才能评估价格。而从事再生利用的蔡先生则告诉记者:“一吨三元锂电池的回收价格大概1万多元,利润有几千元。”
“价高者得”的市场竞争也令高先生经历着回收不到退役动力电池的困惑,但现阶段他还很难用简单的定义去描述这些“白名单”之外的企业。
“一些非‘白名单’企业只是做贸易商,高价竞标得到退役电池,再转卖给下游,或者把电池打粉后再卖给‘白名单’企业去再生利用。它们参与了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全产业链里的一个至几个环节,但又没有相关资质和环评。”高先生说道。
记者也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了顾先生、蔡先生的公司,其中前者公司的一般经营项目中提到“非生产性废金属及其他废旧物资回收”,而后者公司的一般经营项目中提到“电池设计、研发及购销”,许可经营项目为“镍、钴、铜、铝的加工及销售”。两家公司的经营范围中均未直接提到动力电池回收,但它们又直接参与着这个行业。
电池回收的“生意经”
据了解,钴、镍、锂是动力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原材料,但中国缺乏钴、镍、锂资源,主要依靠进口。
怎样回收退役动力电池?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19年本)》,开展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或再生利用业务的企业,应遵循先梯次利用后再生利用的原则。
其中,梯次利用是对废旧动力电池进行必要的检测、分类、拆分、电池修复或重组为梯次利用电池产品,使其可应用至其他领域。而再生利用则是对废旧动力电池进行拆解、破碎、分选、材料修复或冶炼等处理,进行资源化利用。
技术层面上,再生利用的技术难点更多一些。“梯次利用的难点主要在于怎样科学、快速地进行分选,降低成本,而再生利用涉及湿法冶金、物理法修复法等,技术含量更高。”赵小勇说道。
记者还在淘宝、闲鱼等网站搜索锂电池相关商品,发现大量适用于两轮电动车的锂电池,有的甚至自称“宁德时代电芯”,它们的生产者均非“白名单”企业。
锂电池回收梯次应用方面的业内人士邱志勇告诉记者,这类电池很可能是退役电池梯次利用后的产品。“目前梯次利用有三个使用场景,单个电芯用于家用电器,如遥控器、计算器、电灯等。而电芯编成电池组后,大方向上分为两个使用场景:用于储能和用于电动自行车、滑板车、平衡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