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5日14时,一架白底机身、绿色尾翼的大型飞机出现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跑道上。现场人头攒动,翘首以盼。
滑行,加速,抬头,起飞,冲霄!在一片雷动掌声中,大飞机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70多分钟后,伴随着降落时的轰鸣声,这架大飞机再度飞回浦东国际机场,安全落地。
掌声夹杂着更多的欢呼声,“C919首飞成功了!”
在现场的人群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脱下红色鸭舌帽,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面对媒体的镜头,运10副总设计师、C919设计专家组成员程不时说,“C919是中国民机的新高度,它不只是一个机型的成功,更代表着一种能力,我们民族的能力!”
从运10到C919,包括程不时在内的几代航空人砥砺前行,穿行四十余年,终于圆了中国人的“大飞机梦”。
成功首飞的C919,不仅是中国航空工业史上的重大突破,更是显示中国创新力的重大成果。一位接近中国商飞的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C919还在处于首飞成功后的高强度、大密度试飞阶段。在与中国商飞公司办公室主任张新苗的沟通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获得确认,该公司正在全力以赴抓科研生产、试飞取证工作。
根据飞机项目的常规流程,C919已经进入适航取证阶段。这一阶段,是国产大飞机能否真正实现商业化运营的关键期。
“国之重器”冲破创新桎梏
2021年6月18日,中国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举行了一场交付仪式——首批下线的两架ARJ21飞机分别交付成都航空和江西航空,这标志着江西生产试飞中心自此具备生产试飞交付能力,中国商飞公司开启了异地完工交付新模式。
在业内,民营飞机分为支线飞机和干线飞机。以100座位分界线,该数量以下的为支线飞机,主要在国内城市之间飞行;该数量以上的是干线飞机,多用于国与国之间、洲与洲之间长途飞行。在目前的竞争格局中,支线、干线市场机型均由国外公司垄断:波音、空客主宰干线飞机市场,加拿大庞巴迪、巴西航空主导支线飞机市场。
作为我国首次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短程新型涡扇支线飞机,ARJ21机型以2016年6月18日,成都航空公司航班号为EU6679的航线搭载70名乘客从成都飞往上海为转折点,预示着中国自主研制的首架喷气式支线客机正式进入航线运营。截至目前,ARJ21机型共交付43架,累计开通航线108条,载客超过153万人次。
从2002年立项,到2016年正式投入商业运营,ARJ21项目用十四年的时间,实现了我国国产民用客机从零到一的突破。然而,过程坎坷,留有遗憾和不甘:一方面,ARJ21机型产能严重不足,国内机队组建速度缓慢;另一方面,种种原因之下,该机型尚未取得美国联邦航空局(FAA)或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适航认证,国际市场打开受阻。
“欧美的适航认证条款,往往由波音、空客等航空制造公司参与制定,极易成为航空巨头构筑行业壁垒的工具,成为西方国家政治博弈的砝码。”华西证券国防军工分析团队认为,由于对各类试验和证书申请没有经验,因此ARJ21的试验取证走了不少弯路,其结果就是花费6年时间才将型号合格证(TC)收入囊中。
不过,一位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ARJ21项目的价值在于为后续C919项目的发展“照明”,“它不仅为商用飞机的研制积累了完整经验,还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民机试验试飞体系,并形成了一套‘取证’过程。”
全球民航客机市场的真正竞争,正是围绕着“大飞机”展开。
“大飞机”的定义一般为起飞重量超过100吨的运输类飞机。其中,民用客机与干线飞机的概念相似,载客量超过150人。
从1997年至今,全球大飞机市场形成“双寡头”局面,波音、空客势均力敌。2008年5月,中国商飞成立。作为我国实施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中大型客机项目的主体,中国商飞成立之初即被赋予使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研制出中国自己的大飞机。
之所以称大飞机为“国之重器”,是因为其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突出的地位。中航证券分析认为,大飞机制造产业举足轻重的原因有三点:第一,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波音公司研究表明,民用机销售额每增长1%,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拉动为0.714%;第二,牵引科学技术进步,大飞机研制及其核心技术衍射到相关产业,可以达到1:15的带动效应;第三,彰显国家综合实力,大飞机产业发展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工业水平、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国产民航大飞机的自主研制始于1970年,随着708工程(运10)启动,十年时间,运10试飞成功。但由于历史因素,项目下马。
回忆起早年大飞机的研制阶段,前述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20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和完善之时,我国大飞机项目重启并实现与国际合作的“三步走计划”——第一步是部分制造和装配MD-80/-90系列飞机,由美国麦道公司提供技术,提高生产制造能力;第二步是与国外合作,联合研制100座级飞机,提高设计技术水平;第三步是自己设计、制造180座级干线飞机。
然而,市场合作并未换来技术合作。2001年4月,包括著名科学家王大珩在内的20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