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大时代,汽车变革新未来。汽车软硬件以及内部架构、行业竞争格局、产业链价值分配也将发生深远变化。在此变革浪潮下,我们认为智能驾驶将相继历经辅助驾驶渗透率提升、自动驾驶方案成熟、自动驾驶生态完善三个阶段,并分别带来硬件、软件系统和商业化运营三波机会。
空间与节奏:2025年智能驾驶感知、决策、执行、座舱领域市场空间约四千亿,2030年近万亿,年复合增长率达22%。政策、需求、供给三管齐下,汽车智能化成为必然趋势,2020年L2级别新车渗透率约15%,L3迎来量产元年,国汽智联首席科学家提出2025/2030年L2、L3新车占比50%/70%,2030年L4级别新车占比20%的发展目标。我们预计智能驾驶感知、决策、执行、座舱领域市场空间五年后约四千亿、十年后近万亿,年复合增速达22%。
技术路线:发展路径上传统厂商自下而上,互联网科技公司自上而下;技术方案上激光雷达方案较大概率替代纯视觉方案。路径选择上:互联网科技公司利用其在软件算法方面的优势,主攻无人驾驶领域;传统OEM和Tier1从辅助驾驶层级先行进入市场。技术路线上:当前辅助驾驶以单目视觉方案为主,自动驾驶级别提升需要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激光雷达支持,激光雷达成本下降使激光雷达方案商业化落地指日可待。
产业变革:全面重塑汽车功能、架构、价值、格局。1)汽车功能:智能驾驶功能实现产品升级和价值提升。2)汽车架构:软硬件多层次升级:
①感知端:硬件预埋,雷达(超声波/毫米波/激光)、摄像头、传感器(温度/压力/位移)大幅放量装车;②决策端: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到集中,引入AI芯片、域控制器、多域控制器、软件算法,且集成化将使得决策系统集成商出现;③执行端:线控制动、线控转向解耦人与车的机械连接,电控执行加速渗透,线控执行不断发展;④网联端:终极自动驾驶需要车、路、云的连接和多环节协同,车载信息服务、T-BOX、V2X模块、道路智能化基础设施、智能化交通控制系统都将逐渐完善。⑤智能座舱:包含硬件、人机交互、软件集成,先行于自动驾驶上车,信息娱乐显示屏、液晶仪表、HUD、流媒体后视镜、人机交互、域控制器、软件系统等具有较大市场机会。3)汽车价值链向后端服务转移:软硬件的OTA升级以及智能驾驶系统和服务升级,商业模式从“制造”转变为“制造+服务”;4)行业竞争加剧,合纵连横增多:产品技术更新迭代加快,软件和科技能力要求提升,跨领域结盟合作成为新趋势。
投资机会:辅助驾驶渗透率提升、自动驾驶方案成熟、自动驾驶生态完善三个阶段将分别带来硬件、软件系统和商业化运营领域的三波机会。
第一阶段,辅助驾驶渗透率和自动驾驶级别齐升,传感器、芯片、域控制器、线控执行等硬件率先上车,智能座舱先行于自动驾驶发展,硬件供应商先行迎来盈利机会,推荐德赛西威、均胜电子、伯特利、保隆科技、华域汽车、中科创达(计算机组覆盖);关注Mobileye、禾赛科技、华阳集团、科大讯飞(计算机组覆盖)、地平线、英伟达、高通、经纬恒润、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
第二阶段,自动驾驶软件系统方案逐渐成熟,全栈自研型整车厂和软件系统供应商都有可能脱颖而出,同时自动驾驶在干线和低速封闭场景率先商业化应用;关注特斯拉、Mobileye、华为、百度、Google;第三阶段,自动驾驶生态成熟,基础设施/数据中心/计算平台完善,政策法规健全,Robotaxi大面积商业化应用,面向个人消费者的完全自动驾驶整车开始加速替代辅助驾驶汽车,推荐长城汽车、吉利汽车(海外组覆盖)、比亚迪;关注特斯拉、Google、蔚来、小鹏、理想、百度、滴滴。
风险提示:智能驾驶政策不及预期、行业发展不及预期、中美贸易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