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布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实施计划 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
时间:2020-11-16 16:16:30来自:证券时报网字号:T  T

据上海经信委网站11月13日消息,上海市经信委等部门日前印发《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实施计划》的通知。该计划提到,推进上海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

计划指出,到2023年,上海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实现“百站、千亿、万辆”总体目标,规划加氢站接近100座并建成运行超过30座,加氢网络全国最大,形成产出规模约1000亿元,发展规模全国前列,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接近10000辆,应用规模全国领先;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关键技术实现自主掌握。

该计划显示,加快培育10家以上国际知名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积极引入国内外燃料电池产业链企业总部机构或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等功能性总部,支持企业通过开展兼并收购等活动,重组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发展壮大;重点支持上汽集团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燃料电池乘用车、商用车制造龙头企业。

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实施计划

燃料电池汽车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方向,是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载体。为抢占全球汽车产业变革创新制高点,实施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战略,推进上海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制定本实施计划(实施期限为2020-2023年)。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重点突破关键技术,聚焦研发创新产品,超前布局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场景应用,统筹建立工作机制,构建产业链坚固、创新链引领、价值链跃升的产业生态体系,将上海建成国际一流的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创新高地、科技企业集聚高地、商业场景应用高地。

二、实施目标

到2023年,上海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实现“百站、千亿、万辆”总体目标,规划加氢站接近100座并建成运行超过30座,加氢网络全国最大,形成产出规模约1000亿元,发展规模全国前列,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接近10000辆,应用规模全国领先;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关键技术实现自主掌握,创新产品推向全球市场,氢能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推广应用规模持续扩大,核心竞争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创新生态基本形成。

——核心技术自主化。自主掌握耐高温质子交换膜、低铂载量催化剂、高性能碳纸等基础材料制备技术,高功率密度电堆等零部件研发制造技术,长续航商用车、乘用车等整车集成设计技术,低成本氢气制储运加技术等全部核心技术,实现卡脖子技术基本清零,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关键产品产业化。燃料电池商用车、乘用车等多类型产品实现上市销售,电池系统额定功率大于50kW,商用车燃料电池堆额定功率密度大于3.0kW/L,乘用车燃料电池堆额定功率密度大于3.5kW/L,低温冷启动低于-30℃,纯氢续驶里程大于300公里;电堆、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实现批量产业化,供应链上下游安全可控。

——示范应用规模化。燃料电池物流车、重型卡车、多功能乘用车等提升应用规模,燃料电池公交客车、轻型客车等加快应用,工业园区、机场等场内燃料电池运输车辆逐步应用,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运营商业模式基本成熟,售后维保体系基本完善,累计推广车辆数量接近10000辆,建成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应用国际示范区。

——基础设施便捷化。加氢站建成运行超过30座,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等清洁低碳氢气制取方式进行示范推广,高效制、储、运、加供氢体系基本建立,车用氢气年产量超过20000吨,氢气零售价格低于35元/公斤,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约50公里范围内的氢气便捷化补给。

到2025年,上海成为全球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高地,建成运行超过70座加氢站,推广应用燃料电池汽车达到万辆级规模以上。“一环”产业布局基本形成,沿“外环”一个环形区域形成燃料电池汽车整车集成制造、电池系统及电堆等核心部件研发生产、多场景车辆商业运营、氢气“制、储、运、加”设施配套、检测认证服务的全产业链环节;“四创”自主能力大幅提升,技术、产品、应用、环境四位一体创新体系高质量发展;“六带”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嘉定、青浦、金山、临港新片区、浦东、宝山等区域形成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聚集地带。

三、计划任务

(一)技术创新,自主可控

1、突破燃料电池整车技术

重点研发燃料电池商用车,加快研发燃料电池乘用车,持续突破整车底盘和动力系统集成技术,形成模块化的动力系统集成和底盘设计方案;攻关燃料电池整车的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环境适应性等核心共性技术,强化车型开发平台、电驱动系统平台、储氢系统和散热系统集成及布置的设计创新,突破车载高效散热技术;优化整车燃料电池、动力电池、电机的功率匹配,提升整车控制策略及热管理水平,实现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