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供给侧改革,如何演绎?
具体复盘来看,2016-2018年钢铁供给侧改革主要分为六个阶段:(1)2015年底-2016年7月,需求复苏为主+去产能政策发酵:钢价涨,权益跌,市场相对谨慎,一是担心需求持续性,二是预期去产能落地概率较小;(2)2016年7月-2017年2月,需求复苏+去产能逐步落地:地产和制造需求持续景气;钢铁去产能政策落地,钢价与权益同涨;(3)2017年6月-2017年8月,去产能加速:除了淘汰落后产能,还加速淘汰1.4亿吨地条钢;钢价与权益同涨,权益更强,去产能加速推进;(4)2017年11月-2018年2月,重心从去产能切换至环保限产:采暖季限产落地,钢价与权益同涨,权益更强,限产力度十分严格,且直接影响产量弹性;(5)2018年5月-2018年8月,多地环保限产延续:环保限产延续,钢价与权益同涨,权益更强,限产力度仍然严格;(6)2018年10月之后,环保限产禁止“一刀切”:钢铁产能和产量弹性大幅释放,钢价与权益同跌,权益更弱,钢铁上下游地位降低,盈利加速下滑。
从利润分配角度,看上一轮供改行情终结点
我们基于“上游/煤炭-中游/钢铁-下游/白电/整车/工程机械”这一条典型的制造业链条来观察产业链利润分配。上一轮供给侧改革,中游利润明显提升,占据主导地位,上游有所波动(矿石与煤炭地位类似),并不强势,而下游总体持续呈现被挤压的格局。具体而言,行情终结,离不开“总量放缓”与“结构平衡”两方面:
1)产业链总量利润增速放缓,是行情终结前提:自2016年1季度开始恢复以来,在2017年1季度达到上轮周期的增速高点,后续利润的增速呈现持续回落;2)上游与下游均增速放缓,是终结触发因素:2017年2季度开始,利润增速持续回落;3)中游逆势扩张,最为强势,埋下调整种子:中游利润波动幅度较大,同样于2017年1季度达到增速的高点后回落,但在2018年2季度再次呈现增速边际扩大的态势,成为当时产业链里最强势的环节。
4)调整政策方向,实现产业链利润分配再平衡:基于下游终端盈利逐步恶化,2018年4季度开始禁止“环保限产一刀切”,中游钢铁环节限产力度逐步趋于宽松,由此钢铁盈利开始逐步回归,板块步入震荡下行通道。
当下:本轮减产预期行情,与供改又有何差异?
相比供给侧改革,本轮钢铁基本面对行情贡献权重有限,基本面并无过多超预期之处,包括产量保持同环比增长、库存去化放缓、需求见顶回落等现象,市场几乎无视,而矿价近期更是领军黑色系,强势地位有增无减。但钢价和股价此前仍保持亢奋,其中通胀大势与减产政策预期的加持功不可没。而这就意味着,缺少终端需求等基本面夯实基础,总量会更早受限,而结构上,利润分配会被更快扭曲。在政策无法跟踪背景下,从利润分配角度出发找参考系。所以按经验,需密切跟踪产业链下游利润受挤压幅度变化。
风险提示
1.终端需求大幅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