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不仅没有追回投顾费,还又搭进去了一千多。”近日,投资者李先生向记者表示,自己遭遇了“维权骗局”。
去年,李先生向某投资咨询机构支付了上万元的投顾服务费,炒股却出现大幅亏损,想要求退回服务费。一家所谓的代理维权机构主动联系他,声称可以帮他追回损失。但是,该机构在获取了他的个人信息和维权费之后,并未帮助他实现成功维权。“现在发信息不回,打语音不接,至今一分钱都没有帮我追回。”
遭遇相似“困境”的不止李先生。记者在投诉平台上看到,有关“代理维权”的投诉比比皆是,不仅涉及“代理投顾退费”,还有“代理投诉”“代理退保”“代理处置信用卡债务”等等。目前,一些所谓的代理维权机构以帮助投资者之名实施网络诈骗,从收集个人信息到推销“服务”,俨然已形成一条“黑灰色”产业链。
金融领域的非法代理维权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仅导致投资者可能遭遇财产损失,并面临个人信息被恶意使用的风险,同时也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秩序。此外,非法代理维权人以投诉、举报等方式低成本骚扰金融机构,给金融机构的声誉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受访人士表示,必须多方合力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长效打击机制。
披维权外衣设重重陷阱
近年来,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多样化,但部分机构合规不严、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不匹配等问题也普遍存在,叠加个人维权又存在种种现实困难,从而让“代理维权”有了一定的市场需求。近期,有不法分子打着帮助投资者“追回损失”的旗号,诱导投资者投诉或举报证券投资咨询公司进行退费,并从中收取高额手续费。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此类所谓的代理维权机构通常在网络上发布宣传内容“引流”,或通过非法渠道定向获取客户联系方式,诱导投资者维权并获取高额报酬,其中部分机构收取的维权费用比例在30%左右。这些机构和个人一般并不具备法律执业资格,却自称“法务”“专业律师”。
从网上充斥的“代理维权”信息来看,其内容和话术大同小异:一般先以投资者的口吻介绍其“上当受骗”的经历,关键字围绕着“服务费”“亏损”等,通过编造索赔成功的案例吸引投资者,然后推荐所谓“代理团队”的联系方式完成获客。
对于投资者而言,加入这样的“代理维权”存在个人信息泄露及被非法利用的风险。一是,不法分子往往诱导投资者签订“代理维权”协议,获取其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住址等个人信息,有部分投资者反映不法分子利用自己的个人信息进行小额借贷;
二是,不法分子幕后指导投资者如何与金融机构作答,引导投资者通过录音等方式套取金融机构的回复,进行虚假取证或伪造维权材料,扰乱正常金融秩序,甚至涉嫌寻衅滋事和敲诈勒索,严重的可能会触犯法律底线;
三是,非法代理维权机构不仅收取高额的费用,还会将投资者介绍至其他平台进行非法荐股等活动;此外,有投资者想终止代理协议,甚至还会遭到代理维权机构的骚扰、恐吓。
“这些所谓的代理维权机构通常采用统一话术模板,忽视投资者的真实需求,可能导致投资者权益受到更大损害。更有甚者,部分代理维权机构还会针对维权的投资者建立新的‘杀猪盘’,购买他们所谓的更好的产品,让投资者蒙受二次伤害。”沪上一家投资咨询公司的相关人士说。
持牌投资咨询机构遭“碰瓷”
事实上,非法代理维权的种种行径不仅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也严重影响相关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近日,多家持牌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向记者反映了类似的情况:大量客户以同样的方式、口吻退订相关业务并索赔。
“我们怀疑公司客户资源信息可能被窃取了。”一家投资咨询公司的员工表示,不少客户跟他反映,最近收到了类似的代理维权短信或者骚扰电话,还有投资者拿着材料在服务过期后以投资亏损、威胁举报前来要求退费,话术颇有套路,背后多为非法代理维权机构的教唆。
受访人士认为,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这些所谓的代理维权中介为了获客,采用不正当手段恶意诽谤正规机构,让相关机构的声誉与形象遭受严重的抹黑,严重地影响了行业的正常发展。同时,这一行为还浪费了监管资源和司法资源,破坏金融市场的公平、公正与稳定。
此前,包括河南和信证券投资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天鼎证券投资咨询在内的多家投资咨询公司曾发布相关声明,直言公司遭遇非法个人和公司利用网站及信息传播平台通过捏造不良信息,对其大肆进行恶意诋毁,公司将采取合法手段维护利益。
不过,上述投资咨询公司的人员也坦言,面对所谓代理维权的恶意投诉,投资咨询公司也有些“束手无策”。“我们一直都想打击这些代理维权‘黑灰色’产业链,但这些所谓的维权机构IP地址比较分散,作案手段隐蔽,无法定位到具体的个人或者机构,取证较难,很难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只要客户说要退费,在我们销售人员确实存在问题的情况下,一般都是会退费的,这些所谓的代理维权的人主要是打了一个信息差。”上述人士也表示,为了避免投资者向监管投诉,无奈退款的情形时有发生,这也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