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总局会尽快补齐第三支柱短板,进一步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加快发展长期护理险等健康保险。”在3月11日的两会“部长通道”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
事实上,回顾今年两会期间,养老和健康保险再次成为热词,不仅屡次被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也频繁出现在保险业内外的代表委员建议和提案中。
“这次两会其实也传递出保险行业非常聚焦的两大发展方向,即围绕我国老龄化现状的养老金融,以及与养老和‘健康中国’都密切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预计之后会有系列的相关政策出台。”一名保险公司高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如何做好养老金融?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9亿,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超2.1亿,占全国人口的15.4%。
老龄化这一挑战让近年来的两会上“养老”成为高频词,今年也不例外。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养老”出现了13次,其中再次强调了需要大力发展包括养老金融在内的“五篇大文章”。
而作为养老金融中的一项重要试点,个人养老金制度自从2022年11月正式启动之后就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试点一年多后,业内普遍预计个人养老金制度将推向全国。今年1月,人社部表示,下一步将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而在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亦再次明确将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金融机构对于个人养老金业务都非常感兴趣,这背后的养老金融业务也是很多公司重点布局的领域。从去年首年试点来看,个人养老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缴存率及缴存金额上仍有很大进步空间。”上述保险公司高管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提供的一组数据表明,2023年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开立达5000万户,参与人数已达2022年全国纳税人数的76.8%。但目前缴存人数仅占开户人数的22%,人均缴存金额仅约2000元,远低于个人养老金账户1.2万元的缴存上限,此外,实际投资人数仅为682万,仅占缴存人数的62%。
如何提高个人养老金的参与率也是本次两会金融行业代表、委员的关注热点之一,有多份建议、提案均涉及于此。
周燕芳认为,个人养老金缺乏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是造成其参与力度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体现在激励不足、缺乏灵活性以及产品选择复杂三方面。她建议,除了加强个人养老金的宣传外,还可调增个人养老金年度缴费金额上限至20000元;优先对税收优惠激励不足的低收入群体,尤其是缴存期超过15年的90后年轻群体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发放财政补贴;增加个人养老金提前取出的条件;提供更多便捷可及的养老咨询、养老金规划等专业信息服务,降低产品选择的专业门槛。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毕马威中国顾问李慧琼则从投资角度建议允许内地个人养老金投资于香港强积金基金,后者投资范围遍布全球多个市场,建立两地“养老基金通”,这有利于个人养老金的多元分散投资。
“从去年底到今年初个人养老金的情况来看,总体较为稳健,这一年多的试点也为全国铺开做了很好的铺垫。我们目前也一直在向还未试点的地区机构做相应培训等工作,为全国铺开做好准备。”一名参与个人养老金试点的银行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而从更广度的养老金融角度而言,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金融学院院长、农工党河北省委副主委杨伟坤则从政策设计、参与主体、产品服务、渠道多元等多个方面为养老金融的发展献计献策。例如,通过财政贴息、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增信等方式对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金融机构给予政策激励和扶持;建立健全养老产业项目数据库;探索搭建养老金融投融资对接平台;推动养老专项债务融资工具、养老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亦表示,有必要加强各个金融机构与平台之间的全面合作,将平台间打通,让老百姓更方便地接触更多产品。
建立长护险制度
在养老金融之外,长期护理保险也是今年两会聚焦的热点。相对于前两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变为“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而在3月11日的部长通道中,李云泽再次表示将加快发展长期护理险。
“我理解这已经不仅仅是试点,也不仅仅是探索,而是最终要确立这样一项制度。”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失能失智人数约为4500万,其中不少家庭都囿于“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中。
而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所需费用的长期护理保险就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难题。这一制度从2016年开始试点,目前全国49个地区在试点范围内,被称为社保“第六险”。
然而,目前长护险在试点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试点地区之间的差异和不均衡、失能评估政策不统一、部分地区未覆盖到城乡居民等,因此今年两会有多名保险行业内外的代表委员为长护险制度的发展献计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人民医院副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