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已经闭幕。在今年的两会中,有哪些与保险相关的热点议题呢?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提交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6次提及保险,涉及农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重点领域。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保险在构筑民生保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政府工作报告之外,记者注意到,亦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及全国政协委员在提案中谈及保险相关话题,内容除养老保险、医疗与健康保险、农业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外,亦涉及保险资金优化、车险市场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等多个热门方向。
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在全国实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农业生产密切依存于自然条件,是被公认的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的“弱质产业”。作为市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可以有效分散生产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强化防灾防损能力。
当前,我国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发展已驶入“快车道”。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农业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430亿元,同比增长17.28%,保险金额达49828亿元。
高速发展同时,我国农业保险仍存在需求侧与供给侧错配问题。需求侧,众多小农户的生产规模小且相对分散,使得保险机构在承保、核损、理赔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成本较高,很难达到规模经济;供给侧,因财政补贴不足和市场导向问题,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针对农业保险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包头稀土研究院磁材研究所副所长闫宏伟建议,研究设立农牧业新品种首种、首养保险进一步发挥出种业保险对于种业发展的保障作用,有效降低新品种推广风险,更好助力种业研发。
全国人大代表、得利斯董事长郑思敏建议,加大农业政策支持,优化智能供应链建设和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传统农产品外,随着水产消费持续增长,我国已是全球第一大水产品国。但同时,渔业保险市场仍存在信息不对称、出险原因界定难、损失评估难、赔付率高等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建议,一是在水产养殖大省选取先进养殖模式作为水产养殖保险发展试点,中央财政进行直接补贴或以奖代补,通过试点不断探索和完善水产养殖保险发展模式。二是建议中央财政将全国渔业保险纳入保费直接补贴范围,对渔业再保险进行补贴或提供兜底式再保险服务。
持续完善养老保险三支柱
政府工作报告在2024年工作任务中提及,将在全国范围推广个人养老金制度。虽具体时间仍未公布,但记者注意到,这是试点运行一年多后,官方首次明确个人养老金制度将在全国范围推广。
记者查询中国银保信官方微信公众号发现,保险方面,目前有21家保险公司推出的40款个人养老金产品在售,主要包括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两全保险、年金保险、万能险、分红险等。
值得注意的是,从试点结果看,个人养老金发展仍存在开户人数多、缴费人数少、投资人数更少等困境。有业内学者指出,当下,不少用户对个人养老金产品的认知仍停留在金融产品层面,而非国家战略与制度层面。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关注到,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在参与配置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缴存和投资时均有所顾虑。周燕芳建议加强个人养老金的宣传、加大税收激励与差异化设计、针对年轻人差异化设计产品,同时优化服务流程,降低个人养老金的选择门槛。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建议,优化现有个人养老金试点、增强制度弹性、借鉴企业年金模式、以完全市场化的模式设立国家养老金的个人子账户。同时,国家可采取措施适当提高收益率并降低投资风险,对于万一出现长期投资的亏损,由政府免费提供的养老金保险进行托底。
全国人大代表、毕马威中国顾问李慧琼则建议,为优化内地养老金优化配置,建议未来中央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容许内地个人养老金投资于香港强积金基金,建立两地“养老基金通”。
推动长期护理险可持续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城镇化率增长,我国家庭结构日益简化,老年群体与子女同住比例下降,我国老年人对社会的养老需求上升。同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高龄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比重增加,对照护机构护工的需求将明显增加。
此前,原银保监会曾于2023年3月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转换业务试点自2023年5月1日起开展,试点期限暂定为两年,经营普通型人寿保险的人身险公司均可参与转换业务试点。
当下,各头部公司中,中国人寿已在40多个城市开展69个长期护理保险项目,覆盖3500多万人;泰康养老自2017年起全面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至2023年中旬,累计参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