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并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成为两会热议的一大话题。
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继续大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持续深化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措施,支持上海建设人民币金融资产全球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在2月份举行工作座谈会。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工作座谈会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大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持续深化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措施,支持上海打造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推动金融要素市场进一步向上海聚集。优化升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功能,拓宽覆盖范围;加大与上海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方面的工作对接和推进力度,共同做好“五篇大文章”;支持上海深化数字人民币试点,探索创新场景应用测试。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迎来更大力度的政策扶持。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表示,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一是体现在规模的庞大,包括市场规模、交易规模、机构规模、人才规模等;二是各类金融市场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备;三是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体系。
“此外,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需具备四大条件或特征:一是完备的法律体系和稳定的执法环境;二是宽松的创新环境;三是强大的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四是保持高度的开放性。”他指出。
记者获悉,上海要进一步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仍需补短板。具体而言,一是相较于伦敦、纽约、新加坡等其他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在律师、会计师、金融咨询机构、评级机构的数量集聚、服务深度、质量、效率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二是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在部分经济领域的金融基础设施开放程度和能级还有待提升,比如与离岸贸易转手买卖、跨境电子商务等国际贸易新业态相匹配的跨境结算、支付、保险、投融资等方面有待完善。
报告显示,上海在银行业、投资管理和保险业等方面均居世界前五,但在专业金融服务领域排在全球第10位,不但低于其他金融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也低于上海同期的国际金融中心世界排名。
2023年10月发布的全球绿色金融指数(GGFI)报告显示,上海的全球绿色金融指数虽在国内排名第一,但在全球范畴仅列第20位,在亚洲地区仅列第5位,还需迎头赶上。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李峰指出,要进一步增强上海中国金融中心的能力,相关部门需多管齐下,一是发挥金融改革试验田作用,探索更高层次的制度型开放。其中,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的主要抓手。在推动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落地的过程中,可依托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率先开展压力测试,逐步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探索“本币跨境支付”资本项目兑换模式;二是加大离岸市场和跨境业务创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重要保障;三是完善金融营商环境,打造国际一流的金融专业服务体系。
“能否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能力,既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指标,也是跨国企业和国际金融机构业务布局的重要考量。在新形势下,相关部门应基于市场导向统筹,提升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金融咨询机构、评级机构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在上海的数量、服务质量和跨境服务能力,为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供支撑。”他强调说。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新征途”随着国际化、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在沪集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正持续增强。
上海资产管理协会此前发布的《2023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4月,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1736家,外资金融机构539家,占比近三分之一;总部设在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外资保险公司均占内地总数一半左右。
与此对应的是,上海各类金融资源集聚效应也得到进一步显现。截至2022年末,在沪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信托、券商私募资管、公募基金及私募基金六大资管类别合计规模超过35.9万亿元(未含基金专户和期货资管),占全国六大资管类别资产管理总规模的比例超过28.4%。
截至去年底,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期权品种已有32个,包括“上海油”、“上海铜”、“上海金”等大宗商品期货在全球的定价影响力持续增强。
但是,若要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上海不仅需着眼于吸引更多全球大型金融机构与专业金融人才落户集聚展业兴业,更要加大拓展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和国际金融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目前,上海金融法院积极优化涉外金融审判机制,为国际金融领域纠纷解决注入新的“贡献”。
在刘晓春看来,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应与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比拼”市场、产品、客户、化解风险的能力。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影响力不能局限在国内,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