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之间还存在诸多堵点,要尽快推进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在理念认知、创新方式、投资收益率及估值方法上相一致,通过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的良性互动循环来提升资本市场整体的回报率
□提振市场信心要加快推进金融创新方向与实体经济需求相匹配。要引导金融机构从实体经济的现实需求出发进行服务创新、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在创新中获得正常收益;鼓励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进行联合创新,提升金融服务的适配性;加大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的供给
□近年来我国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循环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实体投资收益率偏低,引致资金脱实向虚。推进金融投资收益率与实体投资收益率相匹配要引导投资者形成合理的金融投资收益预期;要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收益波动,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要着力提升实体投资回报水平
提振投资者信心是目的,活跃资本市场是结果。提振投资者信心要通过打通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的堵点来切实改善投资回报率,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金融与实体良性互动是做优做活资本市场的重要根基。实体产业是金融投资的重要方向,金融投资是引导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金融投资的收益来源于实体经济,同时实体投资的收益率水平又会影响金融投资的方向,两者相互配合和相向而行是提升社会整体投资回报率的基础。尽管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紧密相连,但两者的投资逻辑也存在较大差异,金融投资注重流动性,实体投资的投资期限相对更长;金融投资较关注短期收益波动,实体投资则更注重中长期稳定收益。当前,我国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之间还存在诸多堵点,要尽快推进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在理念认知、创新方式、投资收益率及估值方法上相一致,通过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的良性互动循环来提升资本市场整体的回报率。
一、推动金融投资逻辑与实体投资认识相匹配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资产荒与实体经济资金荒并存。一方面,金融机构有资金有资本,但普遍缺乏合意的投资对象。近年来受益于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金融市场流动性较为宽松,私募机构募资相对容易但投资较难。2022年以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为代表的股权基金募资规模达11万亿元,但当年实际投资规模约4000亿元,仅占募资规模的4%。从信贷端来看,近年来商业银行风险偏好降低,信贷资金进一步向大型国有企业聚集。2022年我国企业信贷中国有企业的信贷占比约66%,较民营企业高出33个百分点,较2018年53%的水平提高了13个百分点。在二级市场上,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但被投资者关注的有投资价值的企业却相对较少,市场交易及持股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化趋势。2022年部分公募基金产品前十大持股集中度提升至80%。在A股日均换手率为2.5%的情况下,2022年有981家上市公司日均换手率不足1%,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19%,近1/5上市公司所受的关注度较低。
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普遍缺乏长期资金、风险资金。当前各地产业园区、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缺乏长期资金支持,即便看重长期投资的股权基金存续期一般为“3+2”或“5+2”,也难以支撑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再到商业回报的全过程。央行2022年第四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即使是流动性大幅宽松后,反馈资金周转状况为“一般”和“困难”的企业占比仍超过70%,而反馈资金周转状况“良好”的企业占比不足30%。民营中小企业仍面临较为突出的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目前民营企业在我国企业中的数量占比达到约90%,在GDP中的占比达到约60%,但在企业贷款余额中的占比却长期低于50%,民营企业负债在境内企业总负债的占比也仅在1/3左右,民营企业投资的“肠梗阻”问题仍然突出。
导致当前我国金融机构资金资本双过剩,实体企业资金资本双短缺现象的根源在于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对产业趋势、技术路径及数字化等方面的认知出现明显背离。其一,当前企业家与金融家对产业链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新兴产业技术迭代加快,产业稳定性、可预期性下降,导致金融投资很难对产业发展趋势做出明确判断。如汽车零部件曾被认为是较好的投资方向,但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步取代燃油车,电动车的零部件需求仅为燃油车的1/3,三年前热门的燃油车零部件产业面临巨大挑战,前期投资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大量基金出现亏损。实体投资通常以长期思维观察产业链的发展,而金融投资更多从中短期出发,导致金融投资的领域方向与实体产业变革的方向可能出现背离。其二,企业家与金融家对技术路径的认知不统一。当前的制造业不再是简单的扩张产能、填补市场空白的传统制造业,而是科技投资型制造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等科技型投资持续增加,这其中涉及大量对项目的科技含量、路径、风险判断。对技术路径的认知不一致容易导致金融家的投资方向与企业家的技术转型路径间呈现较大分歧,企业家认可的技术路径难以真正解答金融家的疑惑,不能获得资金的青睐,而金融家的投资由于对技术知识把握水平相对有限,难以有效识别及评估技术先进性、引领性和发展前景,容易出现投资亏损的局面,这又进一步加剧金融投资人的谨慎心理。其三,企业家与金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