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内地访客贡献保费同比飙涨逾27倍 透视赴香港买保险的"香"与"险"
时间:2024-02-29 18:57:35来自:证券日报字号:T  T

“仅2月19日,我们团队销售的一款保险的保费就达100万美元,其中既有内地访客贡献的保费,也有香港本地投保人贡献的保费。”近期,一家在深圳和香港设有双总部的跨境金融服务公司的保险经纪人乔洁(化名)兴奋地告诉记者。

这只是香港保险去年以来受欢迎程度的一个缩影。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内地访客赴香港投保的个人人寿保险新增保单保费约590亿港元,同比飙涨逾27倍。

内地访客赴港购险的热情缘何如此之高?多位香港本地及内地保险从业者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一方面,去年以来,疫情影响消除,此前被压抑的赴港购险需求得以释放;另一方面,由于内地和香港的投资环境、产品特点有所不同,部分香港保险的收益弹性、保障范围更具吸引力。不过,前述从业人士也提醒,内地访客在看到香港保险优势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其投资收益不及预期的风险、汇兑风险、合规风险等问题。

投资收益

驱动下的“高性价比”

对于内地访客赴港购险金额大增的原因、香港保险的优势以及内地访客赴港购险的注意事项等,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媒体联络相关负责人此前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可以在适当时候进行回复,但截至记者发稿,仍未获得正式回复。

在保险从业者眼中,疫情影响消除以及香港保险的一些共性优势,是2023年香港保险在内地访客中“大卖”的重要原因。

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徐昱琛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去年,内地访客赴港购买保险保费飙涨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此前疫情因素压抑的部分保险需求在去年集中释放;二是香港保险尤其是分红险的预期收益率较高,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较大;三是内地访客中有资产多元化配置需求的人越来越多。

保险代理人文艺齐(化名)告诉记者:“以我自己为例,前几年积累的客户很多在疫情期间无法赴港签约,基本在2023年实现签单。因此,去年内地访客赴港签单保费自然大幅增长。”

目前重疾险是内地访客的重点购买品种。乔洁表示,对比内地重疾险,香港重疾险有三重优势。一是“全球保障”,即,由于香港保险面向全球销售,消费者在各地的就诊证明均可用于理赔,而内地保险一般认可内地就医证明并支付相关费用。二是费率低,同等保额下,保费更便宜。三是疾病定义宽松,以“中风”为例,香港重疾险的定义为“神经功能性障碍持续最少4周”,而内地定义为“神经系统永久性功能障碍确诊180天后”。

除重疾险之外,偏重理财的储蓄型保险也是内地访客的购买重点。乔洁举例称,同样以100万元人民币购买储蓄型保险,以一款香港市场的储蓄型保险为例,由于香港保险采用递增式复利计息,持有20年,预期复利可达5.57%,而内地采用固定复利,最高仅3%。20年后,两种保险的收益可能相差87万元人民币。

香港保险为什么会有“高性价比”?多位受访从业者认为,香港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弹性高是重要原因。一方面,高投资收益率可以反哺承保端和理赔端,提升产品性价比;另一方面,高投资收益率也推高了储蓄型保险的现金价值。而高投资收益弹性的背后,是香港保险公司对权益资产更高的配置比例,以及可在全球配置资产,同时,香港保险公司成立时间较长,投资模式较为成熟,投资能力较强也是重要原因。

香港部分储蓄型保险产品的股票配置占比最高可以达到75%,更像内地“股票+债券”灵活配置基金,而内地保险产品的资产配置更偏向债券资产。从行业层面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内地险资对股票及证券投资基金的合计配置比例仅12.02%,加上长期股权投资(人身险公司占比9.15%、财产险公司占比6.47%),险资的权益投资占比合计不超过25%。在这一格局下,除非权益市场持续大涨,否则难以提升长期投资收益率。

正是基于上述诸多因素,香港储蓄型保险和重疾险成为内地访客的主要购买品种。香港保险业监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内地访客去年前三季度相关保费达468亿港元,占个人业务总额的32%,内地访客购买的终身寿险(储蓄型保险)、重疾险及医疗保险分别占新单份额的54%、35%和4%。

高收益率

以长期限为前提

事实上,对内地访客而言,香港保险产品不光有优点,也存在诸多风险,这些优点和风险,可谓香港保险产品的“一体两面”。

香港储蓄型保险的收益结构由“保证收益+非保证利益(即红利)”组成,其中,非保证利益是浮动的。保证收益率普遍在1%至2%之间;非保证收益率为预期收益率,受到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理赔情况、退保情况等因素影响。此前一些香港主流产品的实际收益率确实实现了年化7%的高收益率。目前,香港地区市面上一些在售的储蓄型保险产品演示的预期收益率仍可达5%至7%,但从收益结构不难看出,过去的高收益率不代表未来也会实现高收益率,预期收益率能否实现仍有不确定性。对比看,内地储蓄型保险(传统寿险、增额终身寿等)的最高保证收益率接近3%,且为“刚性兑付”,由此可见,内地的储蓄型保险收益更稳妥,而香港的储蓄型保险收益率弹性更高。

由于两地监管政策不同,内地访客更为关心预期收益率能否真正实现。其中,分红实现率是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