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分险企数字化成果陆续发布,助力自身客户服务等方面持续优化。伴随着相关政策指引,险企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推进自身业务提质增效。有业内人士表示,多方面因素驱动险企推动数字化,目前尚处起步阶段,为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险企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险企数字化成果陆续显现
日前,部分险企陆续发布数字化转型成果,不断推动自身保险业务的创新发展,提升客户体验。
近日,中国太保携手华为、科大讯飞共同成立保险数字劳动力实验室,这一合作标志着三方在大模型技术场景落地的探索中迈出了重要一步,将共同推进大模型技术在保险行业中的应用和健康发展。据了解,此次成立的保险数字劳动力实验室参与方将在算力基础设施、底座大模型、场景领域知识等方面深度合作,通过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和成果共享的模式,共同探索保险基础大模型的建设和保险领域数字劳动力的应用。“基于大模型的数字劳动力在保险场景中将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期待中国太保保险数字劳动力实验室助力实现更优的客户服务体验,为推动保险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贡献更多力量。”中国太保总裁傅帆表示。
在中国人保近日举办的“科技赋能民生、人保慧致未来”科技发布会上,公司发布了“数智焕新-寿险服务升级项目”“神机百算-业务运营数字化项目”“数聚智审-数字化审计项目”等多项成果。中国人保方面介绍称,以“神机百算-业务运营数字化项目”为例,对于当前和历史的数据,只需要通过简单的人机对话,就可快速获得定制化的数据和报表;对于将来的数据,通过深入学习技术,构建模型,针对保费收入、费用支出、灾害损失等重要指标进行有效核算,助力业务经营。
友邦人寿在9月的媒体发布会上也表示,公司致力于通过数字化实现全面自动化,提升效率、赋能“前线”。通过科技应用的赋能及数字化的全面推进,大幅提升了高效运营及智慧运营的能力,截至目前,自身运营整体的自动化水平已经接近90%。
但总体来看,保险行业数字化进程仍处于“起步”阶段,更为具体的效益尚待观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说:“从保险活动乃至保险生态的数字化角度看,保险数字化进程仍处于初期。保险数字化的直接效益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充分显现出来。”
助力提质增效
随着险企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提升自身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已成为险企驱动自身创新的重要基础,并在经营、成本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从需求端看,随着科技发展,客户对保险服务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希望获得更便捷、个性化、智能化服务;从市场端看,数字化转型可提高险企运营效率,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客户体验,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优势。
元保集团携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22年中国互联网保险消费者洞察报告》(简称《报告》)表示,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观念的变化,客户对保险公司提供的服务和体验的期望越来越高,不仅需要简单、快速、个性化的服务,还要求能够在不同渠道和平台上实现一致性的体验。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廷科认为,人保集团把深化科技赋能,提升集团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作为创新驱动的重中之重,致力于以科技手段激发发展动力,释放基层活力,提升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保险+服务+科技”商业模式新变革。
中国人保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人保财险进一步升级数字化风控、实施全量风险查勘、精准销售费用配置在业务稳定增长的同时,逐步提升保单质量,其中责任险综合赔付率71.0%,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综合费用率31.8%,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综合成本率102.8%,同比下降2.0个百分点。
中国平安表示,公司深入推进全面数字化转型,运用科技助力金融业务提质增效和提升风控水平,2023年上半年数字化营销平台助力代理人触客超1.1亿人次,AI坐席服务量覆盖平安81%的客服总量。
中国太保也表示,公司推广使用“太保e办”“太保e采”和“太保e行”数字化系统,线上完成日常办公、采购审批和差旅报销流程,全流程线上化服务能力持续扩面升级,太保寿险推行电子批单、电子保单、电子信函等无纸化服务,电子信函订阅率达86.5%。
“保险企业的数字化带来的促进作用已经在保险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上展现了出来,包括在销售、产品设计、核保、理赔、资产管理、后援系统等环节上,数字化技术的广泛运用为保险价值链的效率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陈秉正表示。
政策提供有力支持
近年来,原银保监会等相关部门密集发布相关政策文件,对保险业数字化发展提出一系列要求,明确了保险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任务,也为数字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中国保险业标准化“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数字化转型是保险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保险业既要主动抓住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重大机遇,也要面对保险业务价值链重塑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