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六大国有银行相继召开了2022年业绩发布会,各银行纷纷谈到了对资本管理话题的关注。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巴塞尔协议Ⅲ:后危机改革最终方案》落地后,银保监会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资本管理新规”),并预计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在此背景下,以国有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以资本管理新规为依据,执行规则更细、风险敏感度更高的计量规则和管理要求。业内人士认为,这也将推动商业银行进一步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提升风控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积极应对资本管理新规
日前,六大国有银行公布了2022年业绩情况。其中,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六大行资本充足率全部提升。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末,工商银行(601398.SH)、农业银行(601288.SH)、中国银行(601988.SH)、建设银行(601939.SH)、交通银行(601328.SH)、邮储银行(601658.SH)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9.26%、17.20%、17.52%、18.42%、14.97%、13.82%,资本充足率均高于监管指标。
不过,随着资本管理新规进入落地倒计时,市场普遍关心其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以及银行为应对资本管理新规进行了哪些布局。
对于2023年2月出炉的资本管理新规,农业银行行长付万军表示,从整体上看,资本管理新规对接了国际的监管导向,同时统筹了国内的实际,提升了资本计量规则的可比性和公允性,有助于引导商业银行回归主责主业,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动力。
至于资本管理新规对银行的影响,付万军以农业银行为例表示,经过初步测算,资本管理新规实施以后,农业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将有所下降,各级资本充足率将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目前,农业银行正在有序推进资本管理新规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前瞻性做好全行大类资产的配置和结构优化,提升资本和风险管理水平,确保监管新规实施以后农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的整体稳健。”
据了解,资本管理新规主要修订内容是建立商业银行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同时强调同质同类可比。
具体来看,资本管理新规将按照银行间的业务规模和风险差异,按照并表口径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大小和境外债权债务余额,将商业银行分为三档。其中,第一档银行为资产余额不低于5000亿元或境外债权债务余额不低于300亿元,第二档银行为资产余额不低于100亿元或境外债权债务余额小于100亿元,第三档银行为资产余额小于100亿元且境外债权债务余额大于0。
惠誉博华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誉博华”)相关分析指出,资本管理新规在风险权重设计上更加细致,鼓励银行向实体经济投放,减少长期同业资产配置。
邮储银行副行长姚红认为,资本管理新规在强调制度审慎、管理有效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了满足条件的房产抵押贷款、优质公司和中小企业、优质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权重,提高了部分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风险权重,按照邮储银行的发展战略、业务策略、资产结构以及风险缓释安排,这样的升降有利于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为符合资本管理新规规定,银行也在积极调整。
“我们现阶段所有的工作都为资本管理新规的落地奠定了良好基础。资本管理新规也提出了关于风险暴露和违约认定的一些细化要求,这些工作我们都已经安排了。我们力争在2023年年底向监管提出评估申请,进一步推动我们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落地。”姚红表示。
工商银行董事会秘书官学清表示,下一步,工商银行将进一步对标资本管理新规,进一步加强资本的精细化管理,继续优化资产布局,推进新资本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大转型力度。
在《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中,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资本管理新规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有限。
为测试资本管理新规对商业银行资本水平的影响,惠誉博华选取了37家国内上市银行进行测试。基于测试结果,惠誉博华方面认为,资本管理新规的正式实施对于样本银行的资本水平影响相对有限;但考虑到样本主要为优质上市银行,对于房地产贷款的依赖程度相对可控,预计若将更多中小银行纳入样本,部分对于房地产贷款依赖程度较高,以及金融和同业业务占比高的商业银行的资本水平,或在资本管理新规下有所削弱。
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亦分析称,资本管理新规的实施对国内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有限,由于投资级企业债权风险权重下调等,预计能够略微提升银行资本充足率。
发行TLAC非资本债券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工农中建四大行还需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监管要求的压力。
TLAC是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时,可以通过减记或转为普通股等方式吸收损失的资本和债务工具的总和,TLAC监管主要包括两大核心指标,TLAC风险加权比率和TLAC杠杆比率。
自2021年12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财政部制定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以下简称“《TLAC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建立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体系,要求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风险加权比率应于2025年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