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融资的思想实验
价值,通俗地理解,就是一人或一物能够带给大家的额外益处(注意“额外”二字)。如果带不来任何额外的,有它不多,没它不少,那么自然就是毫无价值。因此,评价一物的价值,最好的办法就是与没有它的状态,做一个对比。
评价银行的价值,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对比下有银行、没银行的经济环境。当然,现实中很难做这样的对比,现在到处是银行,因此这种对比更像是一种思想实验。
首先,第一个场景,是没有任何金融中介,需要融入资金的人,与可以融出资金的人,自己找交易对手,自己谈判各种融资条件。显然,这种是效率最低的。最为典型的就是民间借贷。但是,在一定交易范围内,效率也会很高,比如双方非常熟悉的时候。因此,这种模式适用于熟人网络,但无法支撑大规模的社会化融资。我们将这一模式暂称为“民间借贷”。
然后,引入债券市场。融资者在市场上发行债券,出售给投资者。融资者需要面对很多投资者,并且债券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相比于民间借贷,债券融资可以面向更多投资者,能够组织更大规模的资金投入生产,这是其主要优势。第二项优势是,投资者持有了债券后,可以在公开市场上卖出,从而有了流动性,这样可以将短期资金转换为长期投资。
但这一模式也有缺点,就是它不可能像民间借贷那样双方非常熟悉,因此一般是一些信誉卓越的融资者才能公开发行债券,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可能很顺利地发债融资。比如作为一个个人,是不可能发债融资的。
正因为这种模式下多是信誉卓著的融资者,因此融资利率较低。如果是大家公认的几乎无风险的融资者(比如本国中央政府),那么其利率可能就非常低,这种利率被称为“无风险利率”。
这个无风险利率非常重要,它是我们后续很多分析的基础。
我们就说,债券市场形成了无风险利率。无风险利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很多其他投资行为的机会成本——如果一个人没其他东西可投时,至少可以投资于这种资产,获取无风险利率。换言之,这是我们研究其他投融资行为时的一项基准。
综上,民间借贷和债券市场都能履行一部分融资职能,但是一些不被众人所知的融资者,就无法到债券市场上去融资。它或许可以通过民间借贷融资(因为周边好友是了解他的信誉的),但如果他需要的资金量较大,周边好友的借贷是不足以满足其融资需要的。
由此,我们相当于将借款人划分为两类:能够达到债券市场门槛的,和不能达到的。这时候,银行的价值就开始体现了。我们将会证明,银行的资产端价值只能体现在达不到债券市场门槛的那群企业身上。
银行的贷款
银行能够放贷,把钱借给借款人,这是大家熟知的基本业务。银行放贷的时候,会通过多种方法,尽可能确保借款人按时还本付息。
这些方法非常多样,但大体上包括贷前、贷后两方面工作。学术上,贷前的工作叫信息生产,贷后的工作叫监督。
所谓信息生产,是指银行面对来向它借款的借款人,通过尽可能详细地调查研究,全面分析这些借款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其资金用途、行业前景、财务状况、人品口碑、抵质押物等各种信息,尽可能从一大堆贷款申请人中,挑出还款可能性较大的。这需要花费时间和成本。
所谓监督,就是完成放贷后,银行还会持续地跟踪借款人的情况,包括生产经营和其他各种情况,确保其谨慎地使用资金,保持还款安全。万一发现其偿债能力有所恶化,就及时采取措施,比如要求提前还款,或处置抵押物等。
债券市场上这些工作能做吗?理论上也能做。比如,每个债券投资者在购买债券前,都仔细分析发行人情况,购买债券后也紧密跟踪。当然,在实践中这可能很不容易,比如投资者非常分散,单体较为弱小,几乎无法对发行人施以影响。即使能施以影响,那么众多的债券投资者每个人自己去从事这一系列工作,大家是重复劳动,其实是非常不经济的。
而如果大家把钱汇集到银行,由银行统一执行这些工作,那么就能够节省成本。并且银行和融资者地位更均等些,容易完成上述工作。当然,银行依然为此会付出一定成本,我们将这个成本叫做“信息生产成本”。
最关键的部分来了:银行如果良好地履行了信息生产和监督工作,那么它可以从那些达不到债券发行门槛的借款人群体中,挑选出好的借款人,将钱借给他们。毫无疑问,这样的贷款利率肯定是高于债券市场利率的。如果他们不选这些借款人,而是选那些本身就能达到债券发行门槛的发行人,这些发行人原本可以在债券市场上按一定利率融资,那么理论上,他们不会向银行申请更高利率的贷款。
所以,就得出结论:银行贷款利率一般高于债券市场利率。
当然,也存在例外。比如企业用款比较灵活,发债流程较为繁琐,也可能会先申请贷款。而如果愿意给他们放贷的银行很多,竞争压力下导致贷款利率最终与债券利率趋同甚至更低。
当然,投放这种贷款,银行的贷款收益率就会受限。因此,一些擅长甄别优质企业的银行,就会从那群达不到债券市场门槛的企业中(它们的信誉不为众人所知),去挑选出信誉好的企业,并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