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为书评: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讲话中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随着我国“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绿色发展进入新阶段,对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很多机构都预测,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未来几十年需要至少上百万亿元的新增资金需求,这将引导我国绿色金融再出发,加速发展,为“双碳”目标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从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市场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从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推动证券市场支持绿色投资、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发展绿色保险、完善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支持地方发展绿色金融、推动开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方面建立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体系,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建立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体系的经济体。基于国情,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在绿色融资规模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同时也是最早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的绿色金融领域,包括《绿色信贷指引》、绿色信贷统计制度、绿色信贷评价制度以及日益升级的绿色金融统计制度、绿色金融评价制度和绿色金融激励制度。
银行业作为我国绿色信贷的主要投放主体,同时也是绿色债券最重要的发行方、承销方和投资方,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当之无愧的主力军,而兴业银行则是中国首家“赤道银行”,是我国绿色金融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博士团队的新著《碳中和与绿色金融创新》(以下简称《绿色金融创新》),围绕碳中和与绿色金融创新这一主题,对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与市场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对碳中和目标指引下,绿色金融市场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绿色金融创新》主要包括三个篇章。一是趋势篇:碳中和大趋势下的机遇与挑战,包括应对气候变化与碳中和的发展历程与重要协定以及中国的绿色发展与碳中和。二是政策篇:绿色金融政策与标准,包括主要经济体的绿色金融政策与发展,国际绿色金融重要规则与标准以及中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三是实践篇:绿色金融市场助力碳中和,包括气候投融,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可持续投资与环境、社会、治理(ESG),绿色保险,碳市场与碳金融以及碳中和时代的金融机构管理创新。
针对我国提出“双碳”目标的重大意义,《绿色金融创新》一书观点明确,提出在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碳中和目标的意义远不止于生态环境保护,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需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从而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对“双碳”目标而言,挑战和机遇并存。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为全球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绿色金融创新》分析指出,面对疫情的冲击,各国仍然没有忽视应对气候变化这一长期重要任务,包括我国在内,多国陆续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并且已有众多国家将“绿色”融入疫情后的经济复苏计划中,纷纷出台“绿色复苏”方案,“碳中和”与“绿色复苏”成为全球趋势。《绿色金融创新》进一步分析指出,在我国“双碳”目标的指引下,绿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也已开始悄然崛起,提前越过以污染换发展的阶段,主动选择绿色发展路径将成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在部分绿色产业中,我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后发优势已开始显现,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高速铁路等细分绿色产业领域,在全球从“追赶”迅速跻身“并跑”乃至“领跑”行列。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不断运用金融政策和手段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绿色金融政策和国际规则,引领了国际绿色金融不断向前发展。《绿色金融创新》分析了《欧洲绿色协议》与可持续金融战略、《英国绿色金融战略》、美国拜登政府气候行动与计划以及赤道原则、负责任银行原则、国际绿色债券规则与标准和负责任投资原则等国际绿色金融重要规则与标准。这些政策和规则让国际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日益主流化。
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建设充分体现了自上而下的特点。《绿色金融创新》分析了我国绿色金融框架体系的发展,特别对比较成熟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政策和标准进行了深入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绿色发展不断深入,绿色金融成为我国绿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我国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制度,逐步探索构建起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日趋完善。我国的绿色信贷在绿色融资规模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同时也是最早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的绿色金融领域。在绿色债券方面,我国从2015年开始逐步建立了包括绿色金融债、绿色企业债、绿色公司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以及绿色认证、信息披露、